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南京长江大桥

    屡次被撞仍然坚固 折射了什么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5日   13 版)

        5月12日凌晨4时20分左右,万吨海轮“鑫川8号”在下行准备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六孔时,突然大角度转向,与六孔、七孔之间的6号桥墩发生碰擦失去动力后沉没。据了解,被撞的6号桥墩支柱包括梁体没有受到影响,只是表面擦伤。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0年1月18日)开工,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2月)完成,整个工期历时8年。

        回忆起当年建桥的情景,曾任大桥施工队队长的宋培起感概地说:“当年工人梦里都在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桥树人’,真正把修桥当做百年基业来做。”宋培起记得当时22号桥墩因为混凝土的配置比例不合格,以至强度不够,出现一道横裂缝,只好炸掉重新浇灌,负责此项工作的刘立国还因此受到处分。

        79岁的大桥工程师万方现在退休在家,他介绍,虽然当时技术和材料相对落后,条件艰苦,但对待建设质量十分严格,所有的工程都由建桥队伍负责,没有现在工程转包的概念。“1967年大桥合龙,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调来约100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大桥顺利通过检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树起的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创优质工程的丰碑。

        从1968年12月通车至今,南京长江大桥历经了45年的风风雨雨,其间,共发生35起桥体被撞事故,但都没有对桥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专家评估,大桥再使用70年也不成问题。

        屡屡被撞,人们也不禁担心长江大桥的“安危”。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刘钊教授认为,对于频发的船撞事故,大桥日常的监测和修复工作还是必要的。上海铁路局桥工段党群办公室的洪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上海铁路局也准备着手协调南京长江大桥的保护工作。(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