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投向民办教育的一束强光

    ——评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高闰青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4日   14 版)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界是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其间也存在着地处暗地艰难挣扎的矮小株丛。铁流和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作家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就是这样的一束光,投射到了处于夹缝中的民办教育,也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教育这片森林中的重要一隅。

        中国民间力量兴办教育由来已久,上自孔子杏坛开讲,下至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等,无一不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国外,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高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学府,也都是民办的。然而在当今国内,民办大学始终难入主流观念的法眼。导致这些观念的原因何在?当今中国的民办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它经历了什么样的路程?它将有什么样的未来?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试着作出了回答。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将民办教育分别置于历史流变的时间纵轴和国家现行教育状况的横向跨度中进行审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情,对优秀民办教育者的解读和赞赏,对民办教育现状的总结和思索。诚然,民办教育这一话题过于驳杂,以一部书之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所以作者精心选取了杨文、夏季亭创办的山东英才学院和丁祖诒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作为范本,详细记录了这两所学校的困境和坎坷、辉煌与荣光,全方位地展现了两所学校的发展图景,进而折射出优秀民办院校的状况。同时,随着学校创业史和发展史的推进,学校创办者的思想感情、言语行为等性格特征也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当然,民办学校有成功的优秀典范,更有许多失败的案例。教育本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民间力量办学又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或多或少功利性目的。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协调两者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任靖玺和他盛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作者同样详细记载了南洋教育集团的发展史和衰败史,深刻剖析了这艘曾经的民办教育航母日渐倾覆的内因和外因,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不由得掩卷沉思。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下中国的民办教育质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民办大学办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赚钱敛财,办学状况混乱不堪,用作者的话来说,是“用自己利益的手扼杀了自己”。

        不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尽管举办者不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但其归宿却是相同的,即为国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都属于公益性事业。我国人口众多,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强烈,政府举办的公办高校并不能满足其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民办教育长久以来在公办教育面前抬不起头来;同样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各种政策和社会实际待遇上享受不了相同或对等的内容。然而成功的民办大学反而因为更能适应市场需求而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实用性的人才。可以说,民办高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竞争活力。

        对民办院校应该实行何种政策规范或者帮助,限制或者鼓励?社会应该如何更加公允地看待民办大学的毕业生?民办大学的成功经验对公办大学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类似的问题在书中均有体现。

        这部报告文学,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形象等文学因素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尤其是作者深入中国民办教育的腹地,带来的第一手资料和冷静的思考。作者脚踏实地,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文情怀;深入现场,挖掘素材、执着探索的严肃态度,令人感佩。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育学博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