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时代先锋

    给彝乡孩子点燃梦想

    ——记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马剑霞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0日   03 版)
    资料图片

        5月6日,刚刚从北京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的马剑霞又踏上了那条通往云端深处的路。

        路的那头,是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小学——一所藏在云端,海拔2000多米且至今不通公路的学校。

        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校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党的十八大代表,马剑霞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走了近10年。这些年,她用坚守改变着一所乡村学校的面貌,也用坚守向彝乡的孩子们点燃希望和梦想。

        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让她留守大山

        马剑霞第一次踏上通往大坪子乡的山路,是2003年9月,那年马剑霞18岁,从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的她通过教师招聘,成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教师。

        大坪子乡是雷波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学校建在山上,上山的羊肠小道坡陡谷深,既要手足并用,也要注意山上的飞石,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

        一路的艰险让马剑霞萌生退意,但生性倔强的她却告诉自己:“至少要走到学校,不要学校里的老师担心。”大坪子乡乡长安金波至今记得,马剑霞第一次来到学校时,一只鞋已经不见了,只穿着袜子。第一眼看见学校的老师,马剑霞哇哇大哭,“我要回去!”。

        时任校长劝她说:休息几天,多看看环境,多接触一下学生,然后再决定去留。几天下来,马剑霞改变了主意,她说:“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让我实在不忍心离开。”

        学校地处大坪子乡,但拥有“大坪子”只是乡亲们的一个愿望而已,其实连篮球场大的一块平地也没有——坐落在烟云升腾中的一座四合院是乡里的标志性建筑,院前是无底的深渊,院后是高不见顶的大山,院子下方的几间破烂瓦房是学校,操场就是门前的一小块土坝子。

        乡上所有的物品都要到山下用马驮上来,一个来回得一整天。学校经常停电停水,洗澡更是件奢侈的事。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马剑霞一干就是9年多。9年多的时间里,马剑霞有很多机会离开这里。但她却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她说,呆久了,对这里就有了感情。

        她给大山深处带来欢乐

        留在大坪子乡的马剑霞每周要上20多节课,包括语文、数学课,还兼职学校的会计工作。因为艰苦,学校的教师走马灯似地变化,待得最长的也只有3年,学校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模样。这样的窘境让马剑霞心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面貌。”

        如何改变?马剑霞决定从学生的课余生活着手。

        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学生没有任何课外活动。马剑霞率先在学校推行课间操,开始的时候,每天课间操,她都站在队列前认真示范。

        看到学校的广播器材长期闲置,马剑霞主动请缨,主持开办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几年努力,一批批少年播音员成长起来,稚嫩童声响彻山谷。

        马剑霞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学到的舞蹈、美术等才艺教给孩子们。“娃娃们没跳过舞,一开始动作很僵,要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2012年9月,大坪子乡中心校的6个孩子在马剑霞的带领下第一次走出大山,参加全国教师节的节目录制,他们自编自导的节目《格三啰》受到全国关注。

        2004年,马剑霞向学校建议组织“六一”节活动。“六一”那天早上,天下大雨,学校却一下子齐聚了700多人,比过节还热闹。为观看节目,很多家长赶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舞蹈、合唱、拔河、接力赛……活动开始时,天晴了,学校也沸腾了。

        马剑霞说:“这次活动让山里娃娃们第一次明白,不仅他们,还有全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当天过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马老师来了,学校热闹了。这位彝家姑娘成了学校和当地村民沟通的主要渠道。在和村民们的交流中,马剑霞发现,当地村民都觉得读书没用,很多孩子没读完小学就回家干活。“全乡400多户、2000多人,可到中心校读书的孩子只有40多人。”

        揪心于孩子们的命运,马剑霞一家家地走访劝说。一位叫阿呷的女孩,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阿呷父亲说:“马老师3次来和我商量娃娃读书的事,还让我在学校打零工赚点钱。”现在,阿呷是中心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个高中生。

        马剑霞的努力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学龄儿童逐渐回到学校,现在学生总数近200人。2007年3月,年仅22岁的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中心校校长,成为雷波县最年轻的女校长。

        两个愿望即将实现

        9年多时间,马剑霞已经从一个小姑娘磨砺成了“凉山最美的乡村教师”。尽管女大当嫁,但马剑霞却没有时间谈恋爱。已28岁的马剑霞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事。也曾有很多条件较好的帅小伙追求,但都因为她“暂不考虑调动”而不了了之。

        如今的马剑霞有两个梦想:从山外修一条公路到学校;建一所寄宿制学校。马剑霞说,尽管现在教师多了,可以轮流下山去运送孩子们所需的营养餐,但辛苦费力还不安全;就是因为路不通,建筑材料运不上山,彝族孩子寄宿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学校每天的第一节课要在上午11点开始,而下午3点就要结束全部课程。“路通了,孩子们可以寄宿了,就会与山外孩子一样,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马剑霞的这两个愿望即将实现。四川省已出台有关雷波县的综合扶贫方案,从山外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通乡公路已经修到半山腰,今年将竣工。

        马剑霞说,她还将守在大坪子乡,把自己的梦想、国家的梦想讲给彝乡的孩子们听,点燃他们的梦想。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