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致青春》为何能破5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0日   09 版)
    5月6日,在郑州的一家电影院里,电影《致青春》的热映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沙浪/CFP

        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近日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截至5月7日,票房已突破5亿元。如此傲人的成绩令人惊叹。感慨之余,人们不禁要思考,《致青春》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部青春情感类型片究竟触动了观众哪根神经?

     

        由赵薇执导,改编自作家辛夷坞同名小说的青春情感类型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简称《致青春》)近日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5月7日,制片方宣布电影票房已突破5亿元。这样的票房佳绩虽说与这些年国内影院银幕数量的大幅增加,电影消费市场的扩大不无关联,但相对数千万元的投资,如此傲人的商业成功仍令人惊叹。感慨之余,人们不禁要思考,《致青春》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部青春情感类型影片究竟触动了观众哪根神经?

     

        一次70后、80后的共鸣

     

        一场青春怀旧的宣泄

     

        阶梯教室、操场、中心舞台、招聘会,《致青春》中各种校园场景和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语言唤起了70后、80后观众对学生时代深藏心底的记忆。不少影迷坦言,自己就是冲着“青春”二字走进影院的,希望借这部电影,祭奠已逝的青春。“从上课、自习、恋爱、聚会,到骑脚踏车、吃桶装泡面、住集体宿舍,电影里很多事我都经历过,跟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我自己也回到了学生时代。”网友“大灰灰”看完《致青春》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评价说,创作者注重细节的真实,影片随着年代的变迁,变幻着场景和氛围,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不仅如此,个性化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迎合了70后、80后的情感呼吁。

     

        “开始是初生牛犊的青春热血,到后来一步步长大成熟,《致青春》几乎涵盖了青春岁月中全部的心理历程,尤其是前半部分的校园生活,很有共鸣。”影迷“唱歌的小石头”的微博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内心感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周星认为,《致青春》人物的情感冲突和生活遭遇比较准确地诠释了青春少年的典型经历。

     

        女主角郑微对陈孝正先恨后爱的怪异心理变化,朱小北被冤后怒砸超市的冲动,张开数十年执着纯真的暗恋,阮莞为了爱人一忍再忍的自我迷失以及陈孝正在事业与真爱之间的艰难抉择……影片前半部分一幕幕荒诞可笑却理所当然的悲欢离合,在青葱岁月每一颗未经世事打磨的柔软心中掀起轩然大波。后半部分刻意为之的灰色基调,进一步凸显了青春已逝的主题。所谓“岁月是把杀猪刀”,每个人身不由己地驶上生命的高速路,面对命运的嘲弄和社会的冲击。“职场的明争暗斗、家庭节外生枝,经历了风起云涌、尔虞我诈的‘锤炼’,谁还敢轻易奢谈爱情?回望当年的归人过客,愈显青春的纯粹与珍贵,这也是这部电影中最体现思想深度的地方。”一位影评人在微博中这样感慨道。

     

        一套极具人气的班底

     

        一起全民参与的宣传

     

        有网站评论《致青春》票房火爆原因时用“七分靠怀旧三分靠人气”加以总结。诚然,“赵薇的处女作”这个标签使电影从一开始筹拍就备受瞩目,而改编的同名畅销小说本身又有不错的观众基础,参演影片的演员阵容中有人气小生赵又廷、韩庚,韩红、杨澜等明星大腕儿也客串加盟,再加上著名歌手王菲献声片尾曲,这些都成为吸引观众目光的强力磁石。

     

        “商业成功与其颇具人气的创作班底不无关系,此外影片上映前的强大宣传,对高票房也功不可没”,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究员罗雄伟说。他指出,这些年国产电影在推广宣传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传播模式。《致青春》不仅将电影中台词、剧照、精彩片段预先推向网络,还通过对“青春”概念大规模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使全民参与到电影的宣传当中。类似“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样概念化的语言在网民不自觉的意义再生产过程中掀起了时尚的潮流,成为宣传影片的符号。“这个过程中,或许会出现网友把影片中陈孝正那句‘你神经病啊’的场景截图传播这种意义变形的情况,但正是这种参与性的互动分享,增加了影片的曝光率,让人们想不知道都难。”罗雄伟说。

     

        一部不完美的影片

     

        一次审美趣味的交锋

     

        作为一部中成本投资的国产影片,《致青春》出色的票房成绩并没有带来同样出色的口碑。评论两极分化,不少人认为从艺术性来说,影片的缺陷和亮点都显而易见。饶曙光指出,“《致青春》和近些年的很多国产电影一样,在叙事上存在短板,没能从人物性格的延伸发展自然推进情节而是过度依赖车祸、堕胎等突发事件;影片前后两部分转换缺乏铺垫,稍显突兀,风格不够统一。”周星也认为,导演用40分钟的时长去讲述原著后半部分十几个章节的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但对叙事的驾驭却欠了火候。

     

        从《泰囧》《西游降魔篇》到《致青春》,纵观近期国产影坛上高票房的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艺术品质上的质疑。这种“叫座不叫好”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了电影创作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迁。观众需求引导着电影出现简单化、模式化、类型化的趋势,而国产电影在艺术品质上确实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饶曙光认为,尽管像《致青春》这样的影片从产业指标上说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从长远出发,我们应更加注重文化指标,对国产电影在艺术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人文表达和思想内涵,这才是中国电影赢得观众、走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本报记者 李 蕾 本报通讯员 白国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