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中小学体育课应尽快回归本原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8日   05 版)

        本报上海5月7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中小学体育仅靠政策和经费投入远远不够,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攻坚克难的阶段。学校体育只有回归本原,发挥体育的学科德育功能,将体育课上升到全面育人的地位,建立学校体育的学科体系,提高体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进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日前,教育部“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小学研究基地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丛春在会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很多人上了14年体育课,却没能从体育课上学到一项技能,不能不说是体育课的悲哀。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体育的宗旨、任务、目标进行深入的反思。”王丛春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使得一两项体育技能能够陪伴学生终身,让体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这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季浏提出:“很多体育课上成了军事课,稍息立正听口令。学生的健康状况到底怎么样?体育课到底怎么上?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运动干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他举例说,比如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老师进行多少指导,给学生多少练习的时间,运动强度要达到多少,持续时间要达到多少,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规范,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科学的运动干预必须建立在对青少年健康状况的长期跟踪和真实掌握的基础上。

        季浏说,不少地方对学生健康状况的测试是虚数据、假数据,不少是为了上报随意填写的。只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测试方法的科学性,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实验室将以新成立的上海中小学研究基地为依托,构建青少年体育行为数据库,建设全国最大的体育教学资源平台,为学校体育提供“科学标杆”。

        王丛春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上海以“每天一小时”为抓手,全面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阳光体育、体教结合、医教结合、督导评估、体育社会联动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真正让体育成为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运动,发掘体育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在这当中,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到那时,优秀运动员将从学校中走出,而不是回到学校来上课。”王丛春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