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前沿问题

    理想中的“洋大学”什么样?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8日   16 版)
    外教在带学生用意大利面搭桥。资料图片
    外教在为学生讲题。

    资料图片

        一所理想的“洋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2003年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就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共有中外合作项目和机构1780个。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少学校还只停留在国际师资、国际教材等简单的表象指标,或者简单模仿或者复制国外模式,更有甚者为了盈利而极度压缩办学成本,导致招生宣传时的承诺无法兑现。

        而作为独立法人的新兴国际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却以过去7年快速而稳健的发展,毕业生优异的表现,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是教育部与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共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近日,记者走访了这所理想中的“洋大学”。

        “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表象指标,还需要探索和发展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大学文化等的国际化,更要在功能层面促进大学及其师生在国际学术事务中发挥作用和影响力。”每年的开学典礼,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总会向学生和家长阐述自己对“国际化”的理解。让学生、老师成为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和合作的“选手”,是西浦育人的核心目标。

        “西浦”致力于成为中国土地上的一所国际化大学,如何实现?席酉民表示,虽然西浦是中英合办的,但我并不赞成原汁原味照搬英国甚至美国的教育模式,还必须融合自己的本土实践,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及一套创新的、能够整合全球教育资源的管理支撑系统和网络体系。

        一直以来,西交利物浦大学都按照世界知名大学的标准,全球选聘师资,聘用国际顶级教育猎头公司考察和引进高端人才。如今,西浦拥有教师400余人,80%为外籍教师,专业课教师均具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学者,例如现任研究生院院长兼生物科学系主任的英国蛋白质研究协会主席David O’Connor教授,新任西浦国际商学院院长的Sarah Dixon教授等。

        2013年春节前夕,西浦进入了自己的“茁壮成长期”,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加强教学及科研发展,西交利物浦大学宣布设立两个学术新职位:研究生院院长和教务长。与此同时,西交利物浦大学“学术战略团队”也正式组建,这些机构和职位的设立将在专业发展、教学提升、质量控制体系、跨学科协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西浦,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是立校之本。学校同时接受中英两国政府双重教学评估,所有的教学过程按照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的标准执行,校外考官、考试委员会等确保教学评估的严谨公正。

        “‘西浦’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工明确,行政员工,甚至校领导只是搭台的人,为的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杨民助说,为了防止行政壁垒,学校目前除了商学院以外,不再建立学院,以相似学科组成“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学术协商领导机制,实现教学交流、研究合作等。

        释放学生的能量和智慧

        “‘西浦’视英语为学习、研究的工具,不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这种做法将挑战不少单位的人事选拔制度,但我们仍要坚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在席酉民看来,未来社会,能力、素养、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大学里,通过学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素养和智慧。

        回顾4年大学生活,学生张昊帆认为自己能够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首要原因是如愿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点——计算机专业。“‘西浦’从2006年首届招生就允许学生自由转换专业,2009年开始按大类招生,进一步满足我们学习兴趣和专业选择空间。入学后,学校还为我们配备了高年级学友、班级导师和校外导师。”

        “中国学生不差基础,差的是创造性、学习动力,我们希望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杨民助说,学校专门针对大一学生开设《自我管理和个性发展》课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判断。

        “‘西浦’学生每年都有不同的挑战和痛苦。大一要从孩子转变为成人;大二要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和探索学习;大三要规划人生,是考研还是就业;大四不仅有毕业设计,还有很多专业课。”即将毕业的刘溪音告诉记者,能力就是在这一个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升。

        西交利物浦大学认识到教育就是要释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有创意的想法,然后支持和引导他们通过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为此,席酉民校长提出了“五星育人模式”,不但强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素养体系的提升。

        “获取文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放大中国学生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精神。”席酉民表示,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才会出现把帐篷搭在自习室里的“帐篷哥”,三人进剑桥、一个被帝国理工录取的苏州“最牛女生宿舍”。

        大学的意义在于转变学生

        曾经,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副校长到西浦参观,让他难以理解的是,“西浦”有7000多名学生,学校却没有设置大规模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西浦”是如何管理学生的?

        席酉民告诉这位副校长,西浦实行的是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和服务的体系。“作为生理年龄上的成人,学生应该尽快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具备相关的能力,学校只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他理解自己的定位、目标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大学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在西交利物浦,学生将从“孩子”转变为“年轻的成人”,再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席酉民表示,西浦学生从入学的那天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成人,应该有独立的责任和决策。

        学术诚信是西交利物浦的第一课,“合谋”与“剽窃”是所有学子铭刻于心的两个单词。学生杨锴名说,“在学校‘一站式服务中心’,签证、教室预订等大事小事都设法亲自解决,而不是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大部分中国学生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才突然明白大学应该怎样过,但那时已经晚了。”杨民助告诉记者,西浦创设了一年级教育委员会,帮学生改变认识、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试图把学生三年级的顿悟提前到一年级。

        “使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这是西交利物浦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