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历史回眸

    青春岁月汇成歌

    ——读《知青图录:在新疆乌拉斯台农场》

    马大正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5日   05 版)

        “乌拉斯台”,在蒙古语中意为“有白杨树的地方”。生命力极为旺盛的白杨树新疆到处都有,因此,“乌拉斯台”的地名和标记在新疆不止一处。本书所记述的乌拉斯台农场,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西北方向。

        乌拉斯台农场建于1959年1月,辖区96平方公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汉、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万名农工。截至1971年,先后来到农场的青年有617名湖北籍农工,67名江苏籍支边青年,21名天津籍知识分子,530名老三届中学生……《知青图录:在新疆乌拉斯台农场》,记录了530名老三届中学生农场生涯的难忘岁月。

        如当年知青田苗所言:“永远的乌拉斯台,正如刀斧一般镌刻在了我的心版上,成了挥之不去的永久的印记和念想。”

        新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是我的关注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51次奔赴新疆考察。因此,当得到厚厚两大册,篇幅近1300页的《知青图录:在新疆乌拉斯台农场》这本书后,我静下心认真地把它读完了。

        这部书很真实,也很珍贵。撰文者都是当年乌拉斯台农场的知青,回忆有长有短,经编选者再加工,独具匠心将充满生活气息的实录分编成老三届·红卫兵、插队·安家·生存、爱情·友情·亲情等八大板块。这一特殊知青群体所经历的下乡的激情,生存的不适,劳作的磨炼,生活的情趣,前途的困惑,追忆的无悔……都有充分的反映。

        当年乌拉斯台农场知青李维青,在远离这段生活40余年后总结说:“那时的幽默是智慧,那时的坚强是愚昧、乐观加勤劳。就是我们当年的心态和行为。”是的,唯有真实才更珍贵。

        当年的知青孙淑云在《风雨不蚀的记忆》这篇文章中写道:“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运动,是潮流,它已成为历史。历史不能被忘记,也不应被淹没。对这段历史的是非功过,已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评说。我以为,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整整一代人,才真正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那段经历不论是痛苦还是欢乐,不论是希望还是失落,都将伴我们一生,成为风雨不蚀的回忆。”

        (《知青图录:在新疆乌拉斯台农场》  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