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与灾区人民共度“五一”

    夜色中忙碌的身影

    ——寻访灾区夜间劳动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1日 01版)
    战士们打着手电筒安装电线。(本报记者 张春雷摄)

        夜幕降临,微弱的灯光亮起,一座座安置帐篷慢慢安静下来。芦山地震灾区暂时恢复平静。

     

        夜深了,还有一群人在忙碌着。浓浓夜色中,他们用辛劳付出守卫着创伤未愈的家园,筑建着灾区幸福的未来。“五一”前夕,记者采访三组夜间劳动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他们的默默付出。

     

    帐篷区的“光明使者”

     

        4月29日21时。

     

        芦山县城内,夜晚的灯光一点点亮起来的时候,一辆黄色的电力检修车开出驻点,向一个个临时安置点驶去。刚忙完一个白天的张明俊,又开始了晚上的工作。

     

        张明俊是四川德阳电业局的用电检查员,他和前来抗震救灾的同事们一起,负责检查芦山县56处安置点用电安全隐患,并在第一时间内排除解决。不过,由于存在照明死角、私拉线路等问题,安全隐患白天不易察觉,只有晚上灯光亮起来才能被发现,所以他们每晚都要到安置点去巡查,发现并记录问题,以待第二天解决。

     

        “大姐,帐篷里面不允许私自接拉插座,我们昨天跟你说过了嘛,这样容易漏电引发火灾,安置点帐篷这么密,发生火灾很危险。”张明俊耐心劝解道。他昨天就跟这位大姐沟通过这个问题,但效果不明显。“他们还不适应帐篷生活,我们只能反复来反复劝。”

     

        在广福缘安置点,张明俊他们发现有住户在帐篷里装了白炽灯。“大哥,这个白炽灯容易发热,一下雨可能会导致爆炸,现在雨水多,很危险。先卸下来吧,明天我们给你装节能灯。”张明俊耐心地说。

     

        两个小时过去,张明俊和同事巡查了四五个安置点。工作日记本上,发现的问题和次日需要解决的安全隐患,满满当当记了一页多。

     

        “明天上午的工作就在这里面了。”张明俊笑着指了指工作日记,“让群众能够安全用电,避免危险,挺有成就感的!”

     

    雨夜中的“安全护卫队”

     

        4月30日凌晨零点时分,芦山县城雨势越来越大。

     

        雨夜里,一队由十几人组成的巡逻队伍穿梭在布满帐篷的大街小巷。他们的穿着并不统一,步伐也不整齐,但他们的行动很专业——

     

        队伍排成一列,路过没有路灯的小巷,拿随身携带的手电筒照一照;看到帘子忘记放下来的帐篷,轻轻将帘子放下;遇到在帐篷里吸烟的民众,劝他尽量到外面来以免引发火灾……

     

        这支“专业又不专业”的巡逻队伍是由外地志愿者和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在一起的“安全护卫队”,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只有18岁。队伍的发起人、来自山西太原的志愿者章磊向记者介绍说,他原来当过兵,现在是一名特警。

     

        “根据一般规律,灾后人们戒备心低,很容易出现盗窃现象,这对受灾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章磊说,正是想到这些,才触发了他建立巡逻队的想法。这个由他一手招募、一手培训的巡逻队伍,就是为了防止帐篷安置点夜间发生盗窃、火灾等事故。

     

        由于队伍全部由非专业人员组成,刚开始巡逻时,队员们时常嬉闹,纪律性差。章磊利用当兵为警时学到的知识,对他们进行了“准军事化”训练:定时跑步,按时睡觉,巡逻秩序规范。经过训练,巡逻队也慢慢有模有样了。

     

        “应该说,这个队伍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队伍的基地——芦山县人民医院,明显可以感觉到伺机作案的人在减少。”章磊说。

     

        巡逻队的工作越来越规范,章磊却要离开了。“因为节后要上班,天亮了,我就要回去了,这是我巡逻的最后一夜了。”章磊言语中略显落寞,不过旋即又兴奋起来,“我把后面的工作都交代好了,其实也挺放心的!”

     

        收队时,雨未停。章磊说,凌晨3点钟,他们还要进行例行的第二轮巡逻。

     

    战士们成了“照明通”

     

        4月30日凌晨2时30分。芦山县龙门乡,大雨如注。

     

        板房教室窄窄的屋檐下,几名战士正就着应急灯光连接线路。雨水顺着帽檐淌下,一抬头便会被灌一鼻子。板房教室内,几名战士一边打着手电接线路,一边和屋檐下的战友开玩笑:“你们淋饱了就喊,换我们出去淋一会儿。”    

     

        “马上又要创造纪录了。”凌晨3时,虫伏接完最后一根线,一边摇着僵硬的脑袋,一边得意地告诉记者。

     

        虫伏和他的战友,是成都军区空军某军修厂抗震救灾突击队队员。经过34个小时的奋战,他所在的这个17人突击队已经基本完成35个临时板房教室照明线路的安装任务。在此之前,他们在宝盛乡,8位队员用21个小时就完成了11个板房教室的照明安装。照明安装是板房教室最后一道工序,照明安装的完成,就意味着孩子马上可以复课。

     

        “你猜猜我们17个人里面有几个是专业的电修工?”虫伏调皮地问记者。不过,不等记者回答,他又自己接过话茬,“我们只有3个是专业的,其他人都是来之前紧急培训的,像我在来之前,最高水平是换电灯泡,不过现在成了‘照明通’。”

     

        “战士们现在都是连轴转。因为早一刻完成,孩子们就能早一点复课。”军修厂协理员张剑桥告诉记者,由于校舍受损成为危房,龙门乡中心小学一千多名学生已经停课一周多时间了。“我们刚到的时候,就有孩子跑过来睁着大眼睛问,叔叔叔叔,教室什么时候能修好。当时我们就很难受。所以,无论是在龙门乡,还是之前的宝盛乡,为了早点完成安装,战士们都是连夜赶工。”

     

        “这次安装任务完成后,能休息多久?”记者问。

     

        “没太多时间休整,我们上午要完成扫尾工作,下午要精神抖擞地参加孩子们的复课仪式。明天清晨,马上要赶往太平乡,那里的孩子还在等着我们呢!”张剑桥回答说。

     

        (本报芦山4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张春雷 杨 君 李晓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