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观察

    别让孤独困扰空巢老人

    ——“养老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30日   01 版)

        不久前,重庆市渝中区某小区出现了一则广告:“勤俭懂事、黑发黄皮肤的单身女性,与‘空巢老人’蜗居合住,0租金……”贴出这张广告的是一位74岁老人,独自生活多年,患有糖尿病,担心夜间突然发病没人照料,想出了“0租金出租住房”的方法,试图找个人陪陪自己,驱逐孤独。

     

        2013年2月,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空巢老人”数量突破1亿人,失独家庭约100万个,且正以每年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中,被“孤独感”困扰的不在少数。

     

    孤独老人,社会心病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空巢化”还在持续,“十二五”末期,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近1/4。

     

        调查表明,北京中关村地区城市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空巢家庭”的比率高达70%。

     

        上海有关部门调查发现,60岁至70岁的老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3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中国老年心理关爱研究中心曾调查了江苏南京400户无子女或独居的60岁以上老人,58%的人“感到很孤独”。

     

        孤独,主要是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调查发现,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一些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老人的消极感会加重,身体免疫功能也将降低,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孤独就是无形杀手。专家指出,孤独中的一些老年人,甚至会选择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的甚至因孤独而抑郁,产生自杀倾向。

     

        美国医学家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孤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而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也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会减少6年。

     

        “老年孤独,缺少精神慰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要让老人安度晚年,就要赶走孤独落寞。

     

    通过心灵自救缓解孤独

     

        面对“空巢”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办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出,参与社会是心灵自救的重要手段。一些老人退休后,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选择适当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为社会作贡献。

     

        他建议,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参与社会活动外,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老年乐园,可以使一些老年人重新回到社会生活,可以结识新朋友。他说,孤独就是失去了社会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接触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缓解孤独,又能增加生活乐趣。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史占彪博士说,按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快乐是在从事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的,是在获得成绩、增强信心得到自我满足时产生的。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不妨有点小爱好,尽量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读书、习字、绘画、练琴、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

     

        史占彪特别强调,要让老人学会以人为伴,除老年夫妻相濡以沫外,要积极支持失偶单身老年人的黄昏恋,让他们在爱恋中赶走孤独。此外,也可以以游为伴,到名山大川去,到旅游胜地去,开拓视野,陶冶性情,开阔胸襟,驱赶孤独。

     

    老年人心理健康建设待加强

     

        2013年3月,北京通州区玉桥南里南社区一号楼1单元的楼道里,悬挂着本单元“全家福”大合影——44户居民,130多张老少笑脸。据了解,通州区自2006年起,开始在109个试点楼门搭建“客厅”。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文化楼门建设10000多个,共有10万余户、40余万人直接参与了楼门文化建设。

     

        这是新型邻里关系的一景。

     

        同住一栋楼,“相遇不相识、相识不相知”,“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搭话”,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楼高了、路宽了,灯亮了,邻里之间却陌生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说,钢筋水泥,不仅是有形的屏障,更成为人与人心灵之间无形的屏障。“我们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建设,降低老年孤独感。邻居节就是克服高楼病、消除孤独烦恼的‘幸福秘方’。”翟振武说。

     

        2004年,杭州市采荷社区举办我国第一个邻居节,由此拉开了国内社区邻里关系改善的高潮,先后有黑龙江、上海、山东、浙江、河南等多个省市举办过“邻居节”。有些地方,邻居节的主题活动很有创意,如“闲置物品帮你送”、“家有芳邻”小征文、“邻居交心会”、“居民家庭厨艺赛”、“好邻居百家宴”等,可谓丰富多彩。

     

        翟振武建议,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物业公司基础上,拓展业务范围,培养专业的老年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组建大型跨社区、跨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连锁公司,创办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半托式服务,或集居住、饮食、娱乐、保健于一体的全托式服务。

     

        “同时,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人群开办优质老年服务机构。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及社会养老服务的提供和完善,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让老年人的孤独感降到最低水平。”翟振武说。(本报记者 梁 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