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劳动者之歌

    敢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工人

    ——记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维修科高级经理徐小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6日   04 版)

        36年工龄、26年上夜校,他的学习几乎从未停歇——30岁零基础学德语,如今他能独立主持中德设备商务谈判,成为德语讲得“最溜”的上海工人;自学并综合运用机电、液压、激光等新技术,他主持填补多项国际先进技术空白,完成了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的突破;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成长为上海大众第一位特级技能师、全国劳动模范,50岁那年,他又坐进了大学课堂。他说:“要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的技术工人必须跟随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主动提高。技术在进步,我就不能停止。”在位于嘉定安亭的上海大众发动机厂车间,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的中国工人徐小平。

     

    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斗志

     

        激光器激光技术普遍应用在现代制造业加工工艺中,由于激光设备经常发生焦点走失的情况,“焦点捕捉”成为高节拍流水线生产的一大技术瓶颈。“调整激光焦距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只能凭经验和感觉,再根据工件加工出现的误差逐步修正,经常8小时下来也调不好。”徐小平大胆提出,“能不能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德国的激光专家想也没想就否定了这一想法:“这不可能!”徐小平不服输,经过4个多月的钻研、探索和实验,终于研制成功“激光可视对焦仪”。这一发明,不仅使每次对焦所需时间从平均16小时下降到0.5小时,还填补了一项国际激光技术的空白。2007年,这一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再次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发动机厂里有数十台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其核心部件,是80多根约一臂长的电主轴。这些蕴含了极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长期以来都依靠国外提供,并由国外维修。为了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2006年上海大众成立了“徐小平技术维修中心”,他和其中的一群骨干专门组成了一个“电子主轴专业维修组”。

     

        探索刚启动,就惊动了国外公司。后者连备件都不愿提供,更不用说图纸资料和关键参数了。“我们的手里,只有一张写着天文数字的备件价格清单。此外,一无所有。”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斗志。他根据团队里每个人的特长,分成电气、机械、流体等若干课题,分别与西门子公司、SKF轴承公司以及研究所的专家建立对口联络,自行设计制作了多种功能的试验装置和许多专用工具。

     

        如今,电子主轴自主维修已走向正规,电主轴的使用寿命从起初的20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6000小时以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每根轴的自主维修费用仅为委外修理的15%。这些年,徐小平先后主持攻克了数十项设备的疑难杂症,参与了众多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各类外汇数以亿计。

     

    愿做一个默默奉献而无上快乐的劳动者

     

        在上海大众,徐小平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团队的名字。“我常常想,如果世界上存在完美的创新,那一定是类似交响乐团的模式。大家在岗位上各有所长,却能互相激发、共同进步,不同乐器奏响同一个曲调。”徐小平说。

     

        设备故障中有40%的故障是维修工“修”出来的,以往老师傅退休,经验也就带走了。为了把个人技术转化为整个维修团队的技能素质,徐小平潜心研究自己30年的维修实践,和同事们一起历时半年编制了《发动机制造装备维修标准》。

     

        对于劳动,徐小平有着自己的诠释:让劳动成为创造,这样的劳动是快乐而光荣的,为了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的梦想,我愿做一个默默奉献而无上快乐的劳动者。上海大众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何向东说:“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实现中国产业工人的梦想,需要一支敢与世界水平叫板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需要更多的徐小平!”(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