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总序
“是读书人把他的故事传扬”,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的书记员曾这样吟诵;当时的一尊雕塑,正是书记员阿孟霍特普在阅读一部纸草书卷。
在中国,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到陶渊明的“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再到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阅读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地成为帝王之家、同时也是大众教育的核心内容。
国家图书馆于2004年设立公益性的文津图书奖,今年已是第八届了。本届的参评图书有1150种,比上届的897种增长了22%,比首届的376种则增长了两倍多。经过图书馆评审和媒体代表初评,甄选出83种入围图书;再经过由院士、教授、学者、作家等高层次终评专家的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获奖图书10种,含社科类5种、科普类3种、少儿类2种。除此以外,还评选出了58种推荐书(社科类30种,科普类14种,少儿类14种)。
我有幸参加了科普组的终评会议。评委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大学教授,有出版社总编,有科普场馆馆长。大家热烈议论,兼有驳议。评选过程公开、公正、公平,评委严谨、干净、敬业。我深切感受到,既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惊喜,更有“君子和而不同”的默契,获益良多,又何其乐也。
通过文津图书奖的评选,我们提倡阅读,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让我们通过阅读,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情绪,提升人文和科学文化素质,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吧!(王渝生)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吴敬琏先生是一位具有鲜明改革立场和清晰改革思路的经济学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他的清醒的声音。现在,他与另一位学者马国川用理性对话的形式撰写了这部警世之作,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深思。
有一种观点把当今中国社会种种负面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作者指出,事实恰恰相反,原因正在于市场经济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回顾改革的历程,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近年来,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作者指出,今天的中国理应向前发展,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真正的市场经济。
我们不能不相信作者的这一警告: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命运攸关,唯一的出路是重启改革议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周国平)
挥不去的忧思
——《资中筠自选集》
一般国人,年齿愈长,阅世愈深,往往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而资中筠这位老人却正相反,“在知天命之年逐渐苏醒”之后,对世间不平和丑陋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特别是近几年的文章,对时弊关切之深,思想锋芒之锐,让人很难想象竟出自一位耄耋老人的手笔。
她的每一篇文字,都充盈着洞察世事的理性思考,而其背后是浓得化不开的忧患意识。很显然,她思想的底色里,有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品格,更有中国传统里感时忧世的士人风骨,非如此写不出这般大智大勇的文字。
中西之间的交汇与选择,其实是贯穿于这套书的一条暗线。“传统”与“西化”之结合,本来可能如梁启超所愿,取其精华而生出“宁馨儿”,而在资中筠看来,现实中却更多是取糟粕而生出怪胎的情形。书中的种种批判,大到社会制度与改革方向,小到学术规范和科研课题,其实都可以看作对这种情形的一系列忧思。(罗 钢)
洋朋友的眼睛看中国
——《论中国》
历经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分明又面临更深层的“改革手术”。这是迫在眉睫之事,不进行则会新老问题堆压,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同时又是极复杂之事,莽撞不得。
在这样的时候,一位美国的政治智者以《论中国》一书公开发表其对中国的感言,值得一切关心和经常思考国家前途的中国人读一读。
基辛格在书中写下的中国感觉是坦诚的。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文革”的评论,乃最有价值的内容,比我所读到过的一切外国人的评论都坦诚,也对我们中国人有启发。
有时候,作为中国人而回望中国的某些历史现象、教训——尽管那历史恍如昨日,尽管基本上也是事实,但内心却往往还是会存疑:真的是那样吗?某些结论是否不全面甚至太主观呢?
当一位是中国“老朋友”的美国政治智者与我们的看法相差无几时,这起码能使我们认识到——只要人想客观,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做到客观;而只要最大程度地做到了,那么教训就必定是教训,反当成经验就弱智了。(梁晓声)
这路只有走上去,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批评官员的尺度》
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即使是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修正案,将“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鲜明地写在《美国宪法》的旗帜上,在此后一个世纪还要多的岁月中,美国社会还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才使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尽管如此,在此后的时日中,司法实践中仍不乏回流泛起。《批评官员的尺度》从著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切入,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这一进程的逶迤曲折。
一部美国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渐进的、曲折的历史,在著名媒体人、《批评官员的尺度》作者安东尼·刘易斯的讲述下,得以清楚呈现。《批评官员的尺度》里,没有学究式的语言,人们在读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品读一则则判词中,领悟到言论自由的尺度,明白了人类获得这样的认识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批评官员仍是高危行为的当下,走向言论自由的社会,还有漫长的路。但这路,只有走上去,一步一步迈进,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庄 建)
移民城市的喜与忧
——《落脚城市》
落脚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按照桑德斯的说法,所谓的“落脚城市”主要指的是由乡村移民在城市中构建的飞地,它位于城市空间的边缘,却是社会变迁的核心地带。桑德斯认为四个方面对于新移民落脚城市融入城市特别重要,那就是土地所有权、商业机会、自主经济和互助的社会网络,这些都有助于为新移民提供成为真正公民的机会和向上发展的公平通道。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作者对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落脚城市状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理论分析。
如何站在较高立足点上理性看待中国的城市化,这是很多关注和关心中国发展方向的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落脚城市》作为一本深入探讨城市化这个世界性潮流的知名著作所提出的很多关于城市化的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詹福瑞)
时间是有形状的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崭新的宇宙观。”这也许就是作者写作的角度。这个角度不是仅仅告诉你知识,而是通过相对论产生的历史及其原理让读者用一种脱离公众的经验范围和常识,认识宇宙和身边的客观事物,从而改变我们对时间、空间、速度、引力、黑洞以及那些神秘的科学家的古怪的思维方式。
讲清楚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对那些听起来复杂的概念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解就是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作者竭尽全力从普通人的经验入手,将读者引入到那些艰深的理论中。于是,作者就从伽利略和牛顿的故事开始说起,这个故事还不是完全从严丝合缝的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讲起,而是掺杂了许多在传记中已经有记录的事实,以说书的形式讲述,使之牵住读者的兴趣,慢慢进入到更复杂的内部中。(李大光)
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发现之旅
——《发现之旅》
这本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险为题,聚焦在这几次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资料”,让我们看到,每次出生入死的自然探险,除了带来科学的惊人发现,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画作,画家们描述的动物和植物,毫发毕现,栩栩如生,严格忠实于生物的自然状态,呈现出与现代摄像技术截然不同的艺术之美。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的历史,一面缅怀那些充满探险精神,对大自然特别钟爱的伟大的先驱者,一面想象随行画家如何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对照着实物记录科学家们发现的物种。
可以说这本书“复活”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藏品,这些300年前珍贵的水彩画或素描,藉由我们重温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地理发现和科学探险的史诗航程而亲近可感,也藉由这本印制精美的书籍拉近我们与这些藏品的距离,感受自然史艺术家们一枝一叶、精妙绝伦的描绘。(杨虚杰)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
——《数学之美》
几年前,吴军的“数学之美”系列文章刊载于他所任职的谷歌黑板报,获得了上百万次的点击,并被热情的读者广为传播,得到高度评价。读者说,读了“数学之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比如马尔科夫链、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才真正明白“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这句高斯的名言。
现在,吴军几乎把所有的文章都重写了一遍,以便能把高深的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美丽和魅力。经过改写和重构后,《数学之美》在整体和细节的度上控制得更好。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学到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同时书中也留了很多问题给愿意钻研的人做进一步深入思考。凡此种种,无不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王渝生)
大美童谣
——《中国传统童谣书系》
获本届文津奖的这本书,让口口相传、蒲公英般飘散在民间的童谣有了着落。
这些童谣虽不似诗歌阳春白雪,有时却比诗歌更不简单。诗歌的深意往往幼年读了要到成人后才慢慢弄懂;而真正的童谣给予儿童的是即时的理解和理解诵读带来的愉悦感。“书系”收录的童谣“不训诫、不说教,不做作”有故事和形象,有风土人情,童趣盎然,不似生硬的灌输和教化难以入脑入心。
在创作上,童谣也不比诗歌要求低。除了文学、民俗学方面的价值,传统童谣为了便于口口相传,必须讲韵律、节奏甚至有音乐的律动,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是流传了数百年、多个版本的那些。作为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用如此心血研究整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实在令人敬重。
不难体味,书中装着的是满满的质朴和田野的泥土香。据说收入的这些童谣有的是在北方各地听老人们一边唱诵一边记录下来的。让小读者们在高高兴兴的唱诵中去领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大美吧。(夏 欣)
看到孩子的力量
——《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
故事的开始,熊爸爸失业了。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里,大家不会有礼物了,这包括小熊、哥哥、姐姐、妈妈和爸爸。小熊一家子平静地接受了现实。然而,奇迹发生了。在圣诞节的清晨,小熊叫醒了大家,原来一家人都收到了礼物:爸爸在路上丢的帽子、妈妈找不到的宝贝扣子、哥哥挂在树上的风筝、姐姐落在游乐场的雨伞,还有小熊成天玩的棒球手套——不但都找回来了,还处理得跟新的一样。
重新回味画中的故事,你会发现在文字故事叙述的同时,还有另一个并行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小熊虽然常常在不起眼的角落,却是真正的主人公。别看他是家庭中最小的成员,却能在全家最艰难的时期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希望。那些被他重新找回并修补好的东西,象征重建的勇气和信心,也预示着美好的明天。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告诉人们,孩子可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并成为家庭变革的原动力。在《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这样的力量。(阿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