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中国梦”:通向民族复兴的闪耀名片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艾四林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3日   07 版)
    艾四林

        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多次深刻阐述,引起了社会热议。一时间,“中国梦”成为街谈巷议的大众话语,甚至占据一些国外媒体的重要版面。“中国梦”所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超出人们的想象,但也引起一些国外媒体和民众的忧虑,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外政要歪曲“中国梦”的内涵,片面解释“中国梦”,借机渲染“中国威胁论”。从硬实力来看,“中国梦”自然包含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但从软实力角度看,“中国梦”的吸引力表现在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价值。“中国梦”要从一般话语成功转化为中国名片、中国象征,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就必须充分彰显其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和价值内涵。

        首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锻造了“中国梦”独特的“民族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是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性格、心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自然生成。“中国梦”源于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源于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源于中华民族的坚强性格。其次,中国特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没有人民的幸福,强国就失去了根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能说实现了。第三,中华民族特有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国梦”的“世界性”。中华民族崇尚各民族和谐和平,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梦”内在的新的“世界观”。总之,“中国梦”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对内能够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对外能够让人放心、使人安心,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国梦”话语的持久吸引力、感召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