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人生的戏剧 戏剧的诗

    ——读《张子扬诗选》随感

    汪 帆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3日   14 版)

        熟悉张子扬的人,都知道他是因学戏剧而搞电视,在电视圈里是知名度很高的才子。还很少有人知道他常年写诗,且创作颇丰。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张子扬诗选》,洋洋大观,收录了作者519首新诗。

        也许是职业习惯,每当我用心去感受他的每一首诗时,总觉得是在观赏一部影视作品。有的短章可以视为“微电影”,有的则可称之为“作者电影”,其中多有“爱情片”、“风光片”、“纪录片”、“史诗片”、“战争片”……面对着浩大的“诗集片库”,我就像电影专业的学生“拉片子”一样,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睁大双眼,将自己的心灵浸入到每一部“剧”当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想象,去思索,去歌哭,去叹惋,去激荡……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张子扬坐科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央视几十年与被其称之为“后戏剧”的影视剧编播为伴。他说过:“戏剧是人类精神历史的索引。”但是在张子扬的职业生涯中,却不曾在戏剧舞台上去展露自己的才华,而更多的艺术实践经历是在编导与打造、策划与审定、译制与编播属于电视播出需要的综艺节目、专题节目、纪录片和国内外的优秀影视剧。那么。是否可以将他的诗选视为一部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戏剧”呢?这一首首诗,都是他积年累月的“素材带”,现在经过诗人——导演的后期精心剪接,呈现出完整的艺术形态——权且称之为“戏剧的诗”。

        张子扬的职业是电视,但他的骨子里是一个诗人。这是由他的天性所决定的。他有着敏感的艺术神经,丰富的内心世界,还有着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在诗人的生命旅途中,一花一木、一枝一叶都能唤起他的情感。由于电视职业的需要和聪敏好学的性格,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读张子扬的诗,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他曾经是一名军人。有过军旅生活的人,对生命、战争、和平、责任、亲人、爱人、孩子、家园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一切在他心中都有着深切的意义。《桂河大桥》是一个军人职业的情感神经发出的深切吟唱,体现了诗人对为正义而战的士兵们的敬仰之情。对侵略战争的批判,集中体现于《黑色请柬》一诗:“只有源于那祈善理佛的血脉元气/只有来自那生死轮回的智哲思绪/才懂得如何把突然中断的生命留意、珍惜/也许,/只有那黑如大理石的瞳孔中闪出的/智慧之火,点燃了敢于拒绝的勇气:/永远拒绝这黑色的请柬/绝不再去参加/用血肉与生命摆设的豪华宴席。”

        张子扬更是一位“情诗”高手。《苦恋》、《半敞的门》将情诗写得酣畅淋漓;他写给13岁儿子的亲情诗《生日,送你一柄马鞭》,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与期望,表达得丰盈浓烫,简洁凝练。他时常到祖国边陲采访,交了许多年龄、身份、性别、性格不同的少数民族朋友,因此在他的诗中妙用或嵌入了蒙、藏、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歌式的比兴手法,读来既有民族、地域情调,又有文化、历史韵味。

        读罢两卷本的《张子扬诗选》,你能领略诗人对真爱的苦苦追求,对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的赞美歌唱,对亲人情牵梦绕的真切思念,对故乡故土的赤子情怀,对世态炎凉的大胆针砭,对人类大同世界的向往与呼唤。你分明是在与一个诗人心贴心地交流。他具有文化的大视野,由此产生的大胸襟,让他轻松地谋篇布阵。

        雷抒雁先生说过:“张子扬不是以诗为业的,但诗却鼓舞着他伴随着他,他勤奋地记录下了诗在心中流动的声音。当他突然把这声音传递给我们时,便让我们感到欣喜和惊奇。”

        如果说张子扬的职业习惯造就了他诗歌创作的戏剧构架与镜头感风格,那么,丰富细腻精巧别致的想象,众多中外山川景物,名人圣典的喻体,时空跨越、概念混搭、联排比兴,则是其诗歌创作中的珠玑;而思考生命真谛、人生况味、世间百态、社会伦理、战争和平、人类进步则是其广阔胸襟、博大情怀、哲思睿智的诗意体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