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让人间充满爱

    ——观电影《一生有爱》有感

    李梦学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5日   14 版)
    电影《一生有爱》剧照

        应朋友之约,有幸观赏了一部英模电影叫《一生有爱》。影片根据宁波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王延勤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一说到英模片,往往叫人想到那种说教的概念化的作品,人物形象“高大全”、过于理想化,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然而《一生有爱》却给了我别样的感觉,影片真诚、质朴、平实、动人,主人公李东海(王延勤)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一名基层公职人员。

        比起那些举国闻名、叱吒风云的英模人物,李东海只是一位默默无名的平民模范。他——一个身处社会底层,整天与残疾人打交道的“李领导”,没有官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为残疾朋友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过程中所体味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导演安战军怀着一颗对先进人物的赤热之心,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独特思考与感受,发掘李东海善良、朴素、执著的性格基调,以及在这个基调上描述李东海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应有的“人之常情”,于是就构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令人敬佩的“爱心天使”般的英模形象。

        选取哪些故事通过影像呈现才能有效展示李东海(王延勤)身上那种具有正能量的人格魅力?这是影片成败优劣之关键。编导经过典型化的艺术构思与想象,采用若干个事件的碰撞、演变对李东海的品格进行描述。李东海冲破重重阻力帮助解决残疾励志青年黄昆的婚姻大事成为影片的主要情节线;美丽女孩王静与残疾青年黄昆深深相恋,可是遭到家人的反对并对她进行逼婚以换钱财,可王静死活不愿意。李东海认为黄昆是个有志向有作为的好青年,为了促成这对有情人的姻缘,他不怕围攻漫骂,一次又一次登门造访,可都无济于事。婚后王静因惨遭家庭暴力而愤然出走,男方见状就向王家索还二十万,可王家已把钱化光。李东海做事有一股子牛劲,他觉得既然做好人那就做到底,他毅然将家里仅有的准备给儿子买房的二十万借给了黄昆,从而成就了一个残疾青年的婚姻大事。另一条重要的情节线是李东海与儿子小朔、妻子燕华的矛盾发展、变化,儿子小朔是个有个性有爱心的青年,大学没考上迷上了音乐,李东海横竖瞧不上儿子,儿子觉得父亲的献爱心行为太“傻”,父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带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父子碰撞、沟通、交流,彼此开始理解、包容,渐渐加深了父子之情。李东海的妻子燕华是个十分传统的中国妇女代表,贤慧而又善良,她对丈夫的工作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支持,没有任何怨言。李东海为了解决问题把两筐茄子买回了家,燕华见了没有怨言,李东海把家里刚买的空调“借”给盲人按摩院,燕华也没有怨言。当然燕华作为一个操持家务的主妇,她也有难处。为了儿子的婚事,她决定把家里攒了一辈子的二十万元给小朔买房用。当她听李东海说要把这二十万拿走时,与丈夫发生了争执。但是她对丈夫的偏执毫无办法,也就作罢,成全了丈夫的“英雄壮举”。对李东海与妻儿关系的描述,一方面丰富主了人公的性格色彩,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影像的生活质感。从叙事这个层面讲,编导较好地把这两条矛盾线索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影片座谈会上,燕华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娜仁花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我们拍的这部英模片,导演的理念是要让英模“落地”。做英模电影,真正要实现“落地”难度很大,《一生有爱》为观众呈现的李东海“落地”之后与平民融为一体。他的对白摒弃了那种满嘴大道理和居高临下的毛病,采用生活化的对白,有亲和感,能沁人肺腑;导演很少用特写和运动镜头,不去刻意突出或强调、夸大某种意念某种情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都是生活形态和人物表情自然的流露。如李东海和家人回家走上那又陡又窄的楼梯多次出现。孙敏和娜仁花两位表演艺术家的“不是表演的表演”与影片所追求的“生活化”也融为一体,成为影片成败之关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娜仁花的表演,她的话语不多,说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再加上她做家务等肢体语言的完美体现,把作为贤妻良母的燕华刻画得惟妙惟肖。

        影片赞美李东海对残疾人的一片爱心,也呼吁社会为残疾朋友献出一份爱。影片的题材及内涵具有其特殊性,在这特殊性里面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影片的外延思想,即残疾人需要爱,农民工需要爱,儿童需要爱,妇女需要爱……人间需要爱,李东海同样也需要爱!

        (作者为中国电影出版社原总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