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新领导集体重大外交活动开始,新一轮中国国际战略逐步展开。
一
新一轮国际战略的展开基于中国发展的新高度。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之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无论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在世界占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从外汇总储备、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提升。在此基础上,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增强等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共同促进文化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始实行,基层民主在探索中前行,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增强,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开放和多样化条件下重新厘清和构建,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强。适应国家安全需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在海、陆、空、天等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军队按照“能打仗”和“打胜仗”的要求不断提升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概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规模和延续五千年文明体系的国度、民族和经济体,正不断跃居新高度。世界聚焦“中国道路”,加强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体制研究,认为这为世界其他国家探求发展道路增添一种参照。
二
新一轮国际战略的展开基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新站位。
从1972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再到主办博鳌亚洲论坛等,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从金砖国家层面看,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五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总和分别占世界的27%和43%,2011年底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出口贸易额的总和,所占世界比重分别高达19.86%、37.62%、19.5%。其中,中国的贡献最为突出,对该机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区合作机制层面看,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中日韩首脑会晤、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创始角色,对这些机制已有进展和未来前景影响均举足轻重。同时,中国在东盟(10+3)、东盟地区论坛(ARF)、东亚峰会(EAS)、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地区组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全球规制层面看,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进行改革并在2005年取得突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创设和建章立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的联合国费用分摊比例十年内连续增长四次,提供的维和费用摊款名列第七,派出的代表开始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和国际维和部队指挥官等职位。在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国专门机构中,不仅出任高层管理人员的中国人增多,而且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根据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职能调整方案,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出资份额应从3.996%提高到6.390%,投票权应从3.806%提高到6.068%,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应从2.77%提高为4.42%,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股东国。此外,中国在有关伊朗核问题六国对话机制(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德国与伊朗对话机制)、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框架(中美俄日韩朝)、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解决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的小多边机制中的地位同样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概而言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已经从扩大参与政治、经济、安全和人道主义事务,向积极推动变革乃至创新国际组织和规制发展。
三
新一轮国际战略的展开基于中国对世界大势的新判断。
21世纪以来,世界在“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剧烈冲击下,变革调整日趋深刻复杂,格局演变、关系重组、规制重塑加速。中国始终并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此主题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不可逆转;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越来越无法独自主宰国际事务,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操控国际体系的决心和能力相对减弱,亚非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和塑造能力相对增强,多层面、多维度、多中心格局日趋明显;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加快重塑各国社会政治生态;科技革命寻求突破,新技术和新产业酝酿破茧;全球和区域合作向更多层次更多方位拓展,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同居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多方位影响仍在发酵,世界经济继续在防范危机和管理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曲折前行,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地区热点升温,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多种威胁相互交织共振,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构成挑战。
依据世情发展,结合中国处境及国情和党情的变化,综观全局,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尤其是周边环境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未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发展,新挑战和新压力还会增多。但是,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明的,只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依然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大幅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中国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决定性因素将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
新一轮国际战略的展开正是推进中国发展的新谋划。
站在国家发展的新高度和在国际体系的新坐标点上,依据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判断,中国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统筹内政、外交、国防,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主张在政治上平等互信,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主权,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文化上包容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在经济上合作共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安全上协作共享,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围绕这个构想,中国国际战略在实践中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现实,针对外部环境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大国关系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在一直强调继续改善和发展关系并妥善处理分歧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利益汇合点,拓宽加深合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二是对周边,在坚持贯彻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拓展区域合作深度和提升区域合作水平为抓手,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三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一直强调增强团结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以经营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中国、中非、中阿等合作机制建设为牵引,扩大务实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四是对国际多边机制,在一直强调积极参与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参与国际机制改革进程,增强参与制定和影响国际规则的能力,支持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此外,作为整个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海外合法权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为国家关系发展夯实社会基础。
所有这些战略构想和思路均日显系统清晰,姿态日显自信积极,视野更具全球性,布局更加合理,方式更重合作,目标更重共赢。
五
新一轮国际战略的展开将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关系新态势。
作为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展开的具体实践,习近平主席近期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多次阐释理念和主张,且知行合一,积极践行,反映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态势,体现了中国国际战略新擘(bò)划。
首先,再度向世界阐明中国发展及其国际战略的根本取向。即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其次,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框架。当前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关系重组加快。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访俄,两国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合作呈现强劲积极发展态势。这将对中国与其他大国构建新型关系积累经验、提供范例、产生引力,为形成更加平衡的大国关系框架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促进周边和平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期间的系列外交活动,中国再度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动力。外交和安全上,中国贯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精神,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基础上,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对地区热点问题继续发挥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努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欢迎域外国家在尊重亚洲多样性和合作传统基础上为地区稳定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区域合作上,大力推进与周边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以促进经济融合,积极参与推进跨区域合作,以中国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潜力为牵引,推动多边双边合作形成新亮点。
第四,扎实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首次设立题为“非洲:古老大陆的新崛起”、“拉美:新大陆的再转型”、“大选后的美国与亚洲”、“重振欧洲的核心竞争力”等四个分论坛,这既符合中国对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明确定位,更表明中国是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缩小南北差距的国际战略高度来重视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在把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放到与美欧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看待和推进合作。在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非洲三国的推动下,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展中大陆之间,不仅实现了相互关系历史和现实的承前启后,还开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非关系扎实推进,势必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积累经验,提供榜样引领,形成更大合力。
第五,积极推动国际体系朝更加平衡方向发展。在中国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下,金砖国家机制成员由四变五,并经第五次峰会开启一系列合作机制和项目建设。由此,该机制作为空间从经贸和金融向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拓展,对国际机制建设的话语权势必上升。特别是如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建设取得进展,那可能对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占有的世界80%的外汇储备产生巨大的吸纳作用,将有力促进发展中国家金融合作,进而深刻影响国际金融治理进程。由此,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将变得更加平衡,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性将增加。
总之,中国与世界在新水平上的互动将累积更多积极因素,共同发展与繁荣将变得更加可以期待。
(执笔:高祖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