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

    多维度多层次推动城市发展创新

    方维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3日   07 版)
    幸福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服务功能、带动效应、环境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亟待多维度、多层次推动城市发展的创新与变革,以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的内生凝聚力、外向辐射力、生态承载力、文化引领力和组织协调力。

        从物质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化。传统的城市发展是以大规模消耗原材料、能源、资金和人的体力为基础的,而新型的城市发展则需要将科技知识、有效信息、法规制度作为城市资源结构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强化无形资本和可增值资本的作用,以减少对实物性资源的依赖。

        从“三高”模式向节能减排转变。高品质的城市必然是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永续发展。我国城市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绿色低碳原则,将资源使用量和环境影响度的最小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提升。城市不仅是生产中心,而且是流通、创意、科技、文化的中心,而这一系列中心功能的完善都有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是城市运行的润滑剂与连接器。我国的大城市应积极发展科技、商务、金融、信息、文化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小城市应大力发展运输业、物流业、旅游业等资源依赖型服务业,形成区域特色;小城镇应适度发展流通性服务业,充当城乡对接的桥梁。

        从刚性元素向柔性元素转化。城市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两大车轮的运载下前进的,城市发展不仅取决于产业、设施、制度等刚性元素,还依赖于文化、精神、品位等柔性元素。我国许多城市在文化内涵、历史底蕴、景观风貌上都具有浓郁的个性,应注重识别和提炼这些元素,构筑城市独特的魅力与形象,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从基础设施向创新环境演化。城市是人才的高地、创新的源泉。在新一轮知识竞争中,城市必须营造政策优越、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促进各个创新主体的沟通与协作,以协同创新行为,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从单核扩张向多核扩张转变。我国的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生态恶化的“城市病”,急需告别“摊大饼”式的单极扩张方式。特大城市应适度拓展主城用地,重点发展外围城镇,通过营造新的城市核来分担主城区的压力。利用交通网与信息网对地理空间的超脱性,确保城市扩张中的生态用地,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以卫星城、工业园区为辅,林带环绕的多核心、分散化、宜居型的组团式结构。

        从粗放蔓延向“精明增长”转变。城市的外延扩张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城市的内涵发展,美国这样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尚且提出“精明增长”的规划理念,希望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而我国是以全球7%的耕地实现全球21%的人口城市化,就更加需要高效、集约、紧凑地发展城市,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充分挖掘建成区的效能,进行空间的平面优化与立体延伸,以提高用地效率。

        从模糊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细化城市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城市的稀缺性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的管理体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化管理,重视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依托智能城市建设,优化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城市管理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从经济增长向民生幸福转变。以均衡化、人本化、现代化为宗旨,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保证民生在公共投入中的优先位置。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以住房、交通、养老、卫生、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完善社会政策供给,切切实实为百姓谋福利,使城市成为人们幸福美好的家园,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技场。

        从城市主导向城乡一体转变。新型的城市发展必然是城乡共进,而非城市独行。必须彻底摒弃城市主导的思想,构筑城乡发展共同体:在经济上,推动城乡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和优势互补;在制度上,建立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建设上,实现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城乡共建、城乡共用;在生态上,推动城乡整体性空间治理,妥善处理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从对抗竞争向协同共赢转变。城市发展不是独善其身、也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互惠共赢。我国城市的竞争应从“对抗型”向“宽容型”再向“合作型”演化,减少城市之间低水平竞争所导致的内耗,追求更大的外部效应。破除行政隶属的束缚,通过组织制度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城市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市场体系联动,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