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大学生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影响就业结构
■医学毕业生仅1/6从事医疗工作,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如何匹配
■应届毕业生隐性失业率接近10%,中小企业就业环境亟待完善
又到凤凰花开时。有专家称,这是“史上最难”的求职时期——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加上往年未就业人员,求职人数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形势乍暖还寒的当下,一张张踌躇满志的面庞出现在各种招聘会间……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
1、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
就业率缘何“两头高中间低”?
【数据】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一项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表明,并非越高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业率就越高,不同学历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M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据一项网络最新调查结果称,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分别低于上届同期8个和7个百分点。
“今年到目前为止投了18封简历,全部石沉大海。找工作似乎比去年更困难。”关掉求职网站的页面,王佳佳的眼神里写满失落。2012年8月,她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谁知回国择业过程中的困难令她措手不及。不被看作应届毕业生,国外留学的经历也并未成为优势,高不成低不就,这让佳佳的处境有些尴尬,“海归”无奈成了“海待”。
今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严峻态势。遭遇“史上最多”,各类学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普遍加大。
“一方面新毕业的人数迎来峰值,另一方面就业需求减少,两方面结合起来,今年的就业压力相对往年明显增大。”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受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的影响,国内就业渠道有所减少。公务员招考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多,事业单位面临分类改革,岗位需求同样也不会明显增多,再加上各类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外部需求减少,导致岗位需求减少,毕业生需求总体紧缩。
其中,大学生就业落实率“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仍在延续。“从近几年调查数据来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过快;二是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而近年来,博士毕业生人数增长很快,专业性技术岗位和专业性研究岗位大多为博士毕业生所占据,硕士毕业生难以竞争类似岗位,而他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使其不愿意接受非专业性及应用实践性的工作岗位。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人才市场的应届毕业生综合招聘会上,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对于不招研究生的原因,众多招聘人员表示,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工资要求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研究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钩,并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很多硕士研究生就业层次与本科生就业范围重合,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和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情况不在少数。
苏海南指出,从深层次上看,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与目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能达到60%多,甚至于70%,如果中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不会这么棘手。”苏海南说。
2 、部分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医学毕业生只有1/6从事医疗工作——
供求脱节,课程设置如何才能更合理?
【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12所高校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大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有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40%至50%之间。如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间,目前只有约六分之一从事医疗工作。
“迄今为止投出去近百份简历,只获得了不到10次笔试机会,面试机会更屈指可数。”北京大学社会学2013级硕士毕业生刘林最近越来越发愁。因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对口的工作,刘林投的简历基本是银行、公司人力资源、事业单位等不限专业的岗位。“银行不用说,投的人各色各样,自己根本没有优势;公司人力资源的招聘台前,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都还排着队;事业单位比较稳定,基本都解决北京户口,竞争更是惨烈。有时候觉得自己学的东西确实挺虚的,找起工作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刘林说。
与此同时,即使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在很多情况下,用不到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实践性技能,学校教育未能提供,这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
“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李春玲告诉记者,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常常基于教师本人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业绩考核迫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发表论文和申请研究项目,从而忽略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
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脱离市场需求,造成很多企业急需用人而在高校又无人可招的怪现象。“有一些专业设置可能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而恰恰学它的人又比较多,导致供求不对称。”苏海南说。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中文”、“法律”、“新闻”、“信息管理”等文科专业由于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不幸入选红牌和黄牌专业。又如前几年很热门的物流报关员、电子商务或目前正热门的金融分析师、网络营销师等,吸引了大批学生不顾一切的挤进这些领域,但真正有能力匹配者少之又少,导致供大于求。
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之间匹配度较低的问题,李春玲说:“高校应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的权利,教育者要更多地接触市场,更加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学校和市场之间要更紧密地沟通结合。”
同时,学校应进一步扩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目前各个大学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多种努力,但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各大学应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而不应只是关注应届毕业生离校时的签约率。学校的院系(或专业)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关系,为学生在这些企业单位争取实习和就业机会提供帮助。同时在院系层面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提供毕业生离校后的追踪服务。”李春玲说。
3、61%的本科生毕业3年内跳过槽——
频繁跳槽,政策思路怎样调整?
【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50%的人对自己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他们抱怨待遇差、专业不对口等,这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毕业半年内有27%的本科毕业生跳槽,而大专生则有48%跳槽;毕业三年内61%的本科生都跳过槽,79%的大专生跳过槽。
“频繁跳槽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不够。”李春玲表示,“从深层次上讲,这说明我国的人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还存在漏洞和缺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更加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使市场信息能够更流通、更开放,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及时地获得。”
目前“求稳”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心态写照。
“据我所知,目前身边还没人愿意到农村去当医生,因为起步平台低、工资待遇差、医疗风险大。”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陈然上个星期通过了某事业单位考试,正在等待录取结果,“每天写写报告、打打杂,工作轻松,工资一般,但能解决户口是关键。”
“大学生愿意去机关、大国企,不愿到小企业、基层,是因为前者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不过,体制内就业者也并非事事如意。“就业的最初几年,能在体制内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感到他们是幸运儿,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市场竞争中焦虑挣扎。但工作大约五至七年时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产生焦虑,抱怨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人际关系复杂,职务晋升竞争不公平和不公开,收入低等等。他们羡慕那些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成功的同学——自主创业的成功者和大企业中获得经理职位的人,羡慕其高收入及可展现个性的自由空间。”李春玲说。
“体制内对于创新价值的鼓励不足,大学生也看不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这就让社会越来越远离创造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说。
然而,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有所缺失,使得多数就业于民营中小企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和生活中遭遇多重风险。另一方面,隐形失业人群却不断上升。中国社科院的追踪调查表明,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约四分之三的人就业,而没有就业的四分之一的人,只有不到半数继续深造,其余的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这些人多数处于隐形失业状态,他们在等待满意的工作机会或继续上学的机会。调查指出,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期间的隐性失业率接近10%。
李春玲指出,改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环境,需要政府从全局出发,调整政策思路。“进入中小企业的这些人,政府需要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才能实现稳定就业,现在这部分政策是缺失的,那么就逼着毕业生肯定都要往体制内挤。营造规范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提供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这是政府能做的,也是政府必须去做的。”她说。(本报记者 邱 玥)
国外传真
美国
美国劳工部的调查数字显示,美国3月份仅新增就业88000人。据介绍,这一数字还不到市场预计的200000人的一半,为去年6月份以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少的一个月。3月份失业率降至7.6%,但主要是由于几乎50万人放弃了寻找工作。实际上,一份针对家庭的调查显示,3月份就业人数减少了206000人。此外,几乎所有主要行业的招聘步伐均放缓,平均小时工资仅上升1美分,每周工作时间增加了仅6分钟。
德国
德国联邦劳工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德国失业率为7.3%,比2月份降低0.1%,去年同期失业率为7.2%。数据显示,3月份德国失业人数为309.8万人,比上一个月减少5.8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万人。联邦劳工局局长弗兰克表示,德国3月份就业市场基本未受过去几个月经济环境的影响,表现依然稳定。
日本
日本总务省3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月失业率上升,进一步显示劳动市场需要更多时间来回升。总务省称,2月失业率经季节调整后升至4.3%,1月为4.2%。2月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较前月增加了1.5%,较上年同期则增加了4.7%。但日本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0.4,表明该国因日元贬值刺激该国出口,并令经济重拾动能。
(冯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