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本报“大视野”版刊发了《小餐盒引发的大讨论》后,反响热烈,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等几十家新闻网站全文转载;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专家们向记者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我国市场上的起落,是一场有关科学技术应用、市场需求、环境污染三者的现实博弈,对其他行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专家们认为,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使用,都是双刃剑,小到塑料餐具、塑料袋、奶粉、添加剂,大到农药、化肥、汽车等,我们很难找出万全之策。特别是对于化工产品来讲,离开了剂量和使用条件谈对人体有害无害,往往是不科学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自我完善。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也曾出现农药污染而导致的“寂静的春天”。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刘英俊教授说:“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快捷、便利、高效生活的同时,对于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还得靠市场的自我完善和科技进步来解决。”
专家的意见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服务型的政府。“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显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格格不入。本届政府提倡把错安在市场上的手“断掉”,强调间接调控,完善市场机制,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营造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坚定这样的信念:真正的市场,最终要靠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才会有前景和可持续。从长远来看,消费者的利益和企业利益、行业协会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只靠无原则降低生产标准来提高利润,会直接导致消费者买不到称心的产品,也会使政府的监督成本加大,最终还会导致生产萎缩,结果只能是几败俱伤。
专家们表示,好的市场环境,也需要媒体的理性监督。一次性发泡餐具在中国被禁,客观上导致了相关技术落后于国外企业十几年,同时失去了研发新产品的时机,不能不说在这一点上,那些偏离了理性、客观原则的媒体是有责任的,夸大和扭曲事实的媒体更是难辞其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舆论监督不能简单到一涉及利益,就认为市场会扭曲。相反,盈利的市场才是正常的,可持续发展的。好的市场环境,还需要理性的消费者。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价低质量差,价高质量好,这才是正常的市场。要想物美价廉,必须依靠市场的自我完善和科技进步。
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市场,对消费者、对企业、对国家都没有好处。但技术的提高,需要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市场中相互竞争。可以预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产业要良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的监管到位、企业的合法生产、媒体的理性监督、消费者的合理认识,是任何一个行业良性发展都热切呼唤的。
(本报记者 袁于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