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6日 星期六

    传媒视点

    储瑞耕现象

    王君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6日   09 版)
    1995年冬,储瑞耕(左三)深入阜平硫铁矿采访。 赵永辉摄

        储瑞耕,第六届韬奋新闻奖、三届中国新闻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一位被称为“河北的鲁迅”“杂文家硬汉”的评论界猛将。两次开胸手术之后,他带着人造金属心脏瓣膜辛勤耕耘,以2000余篇杂文和评论,阐释了他提出的“社会良心”;他力主评论员下基层,以确保评论的立论都有扎实的现实基础;他积极探索评论文体改革,顺利完成了从传统媒体评论员到网络评论员的转型。他更因创办中国第一家《杂文报》和主笔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而在当代中国评论史上写下了铿锵一笔。

        早在1994年,作家蓝夫就认为,储瑞耕“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了”。本文提出“储瑞耕现象”,似乎并不为过。2005年记者节,他在送我的三卷本《储瑞耕文集》的每集扉页上,各题一句座右铭相赠:“文章千古,天道人心”;“取平常心,做非常事”;“激浊扬清,革故鼎新”。这里,笔者就用它们来阐释“储瑞耕现象”。

        秉持“社会良心”说真话

        在储瑞耕看来,评论不仅是“报纸的灵魂、版面的眼睛、舆论的响箭”,而且也是“社会的良心”。他在日记中写道:“正是一代又一代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闻队伍,英勇奋斗,忘我工作,乃至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维护了鲜明的‘社会良心’形象。正因为如此,我们一代又一代优秀新闻工作者赢得了全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2009年,作为河北日报评论员的储瑞耕应邀赴京,为清华学生作报告《品味“三不朽”》。他如此强调“社会良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不做社会的良心,不为老百姓说话,那社会将会怎么样呢?”

        李大钊认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这一理想体现在储瑞耕的写作中,就是“求真”和“说真话”的勇气与艺术。储瑞耕坦承说真话很难,因此发明了依靠评论进行“舆论监督三法”:“点名道姓法”“敲山震虎法”和“反弹琵琶法”。他为了坚持在评论中说真话,“心无旁骛,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在他笔下,或针砭时弊,或颂扬新风,无不凭其社会良心,秉笔直书。

        “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就,图一个天地无垢心无垢。”报人书法家张飙《塞鸿秋》中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可视作储瑞耕“社会良心”的写照。他为民请命,勇为弱势群体讨公道;他嫉恶如仇,批评的矛头从不回避“大人物”。

        怀抱“平常心”下基层

        在有的人看来,评论员就是那些在编辑部里指手画脚,为新闻配上楷体字,或者在头版的社论框里高谈阔论的“大爷”。而在储瑞耕看来,党报评论员既是党的喉舌和为人民发声的代言人,也是“平常人”,要有“平常心”,而“最具‘平常心’的人,最不易被打倒”。他选择了“热爱真实的社会生活,同天下人平常人处在同一社会地位之中”。

        要为人民代好言,前提就是要作调查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提倡“要下功夫到生活中去,摘取最新鲜的枝叶,做独立的创新的文章”;为了克服“言论的一般化”,他强调评论员“沉下去”,同记者一道,直接参与采访甚至社会工作。正因如此,他先后以通讯《“漏泄现象”透析——谁来管技术权益纠纷?》、评论《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专栏《杨柳青》三获中国新闻奖。

        储瑞耕之所以能“沉下去”,是因为他对这个时代的特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新时期的报纸宣传应当把现实与超前、平面与立体、广度与深度、微观与宏观科学地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克服脱离实际的毛病,方法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深入’。”

        网络时代为评论员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炒作现成的网络热点以哗众取宠,似乎成为一些评论写手成名的捷径。储瑞耕则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到一线采访,傍着活的社会事件立论,这使得他的评论和杂文接地气、有底气、无浮气。

        转型网络评论改文风

        储瑞耕说过,“大凡读者喜爱的专栏,都是风格独具的。”读过他的评论的人,都会被其犀利、深刻的风格所感染;见过他本人,则会更佩服“风格即人”的论断。

        在网络时代,一些风格独具的评论员因不熟悉新媒体而逐渐沉寂了。储瑞耕是个例外。2000年北京“千龙新闻网”开通伊始,他就成为在网友中享有盛誉的“网络评论三剑客”之一。那篇批评河北前省委书记程维高错误干部路线的檄文《愤怒与感慨》,就于2001年12月21日发布在千龙网。如今他又成为“长城网·渤海潮”的特约评论员。在没有微博,甚至互联网尚未普及的28年前,储瑞耕就写过只有5句话、43个字的“微博式社论”——《〈杂文报〉的一年》,被《新闻出版报》称为“中国最短社论”;他还“创造”过一篇只有9枚印章、36个字组成的元旦社论,被称为“别致社论”。

        不仅如此,储瑞耕还倡导不拘一格写评论,在写法和形式上追求“变格”并屡有突破。在他笔下,对话、札记和书信都成了评论,为当代中国评论的文体改革作出了可贵尝试。中宣部原副部长徐光春称赞他“对于新闻言论的改革探索,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疑点,把政论、新闻评论同杂文进行了某种意义上、某种程度的借鉴、融合和杂交”。

        储瑞耕的成功植根于其深厚的个人修养。他曾寄语一位同行:“新闻有学问,追求无止境。”他自己的学问既来源于实际生活,也来源于对理论的钻研。他曾用几年的业余时间,通读《鲁迅全集》和《列宁全集》。与学养比起来,他更看重“人民记者”的品性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大器,“根基在人品”;“记者名声重,‘人格’价更高”。

        明朝谏臣杨继盛有联云:“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将其改动一字,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迄今,储瑞耕笔走龙蛇40多年,不管是“辣手伐贪”,还是“妙手写善”,都无愧天地良心,堪为新闻界楷模。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