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6日 星期六

    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公德失范的治理之道

    蔡海棠 吕高安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6日   11 版)

        日前召开的《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既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本前提。剖析公德失范的深层原因,探寻公德失范的治理之道,成为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中之重。

        治理公德失范,必须找准原因,客观评估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

        认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前置条件。探寻和找准公德失范的具体原因,需要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客观全面认识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如何客观认识公德失范这一问题上,所谓整体的角度,就是要从公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方面,探究公德失落的根本原因。

        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经济运行环境和社会政治制度影响着公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塑造。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这表明,正确认识目前的公德现状,必须站在我们当下的时空背景下来思考,它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更不会是空中楼阁。遵循这样的思路,我们就不会因为出现了“老人跌倒没人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令人痛心的现象而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彻底失望;也不会因为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最美现象”、“爱心接力”而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变,必然会出现利益主体的观念分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转轨、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这就是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公德的基本前提。以此来考察当下的公德现状,我们在看到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上的同时,更要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利润至上、嫌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在人们精神领域的泛化,随着西文发达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社会公德的失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德失范治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的方位和坐标,充分认识社会公德治理和建设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治理公德失范,必须精心打造载体,建立科学的公德培育和运行机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背景下,更加需要社会主流道德的引领,更加需要社会公德发挥建设性作用。然而,公德真正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必须有载体作支撑,必须有高效的公德培育和运行机制作保障,因此,创新载体,建立科学的公德培育和运行机制就成为治理公德失范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精心打造公德教育载体,建立科学的社会公德融入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公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共准则和公共道德行为的培育和塑造。公德教育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社会公德发挥凝聚力量、引领风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致力于这一载体的创新,通过建立科学的社会公德融入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养。

        精心打造舆论宣传载体,建立高效的社会公德传播机制。社会公德能否真正起到引领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其传播是否顺畅和高效。为此,应该整合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传播社会公德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政府应引导大众媒体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德价值理念的传播中来,建立健全媒体传播社会公德主渠道作用的运行机制。

        精心打造制度管理载体,建立科学的社会公德保障机制。公德失范的矫正,社会公德的有序运转,离不开公德的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但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任何社会公德作用的发挥,都不是自发地发挥作用的,它必须依赖于制度的刚性保障,才能真正发挥道德示范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加强制度管理载体建设,增大公德推广的力度,建立科学的社会公德保障机制,是治理公德失范和发挥公德示范引领功能的有效抓手。

        治理公德失范,必须坚持从我做起,引导民众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公德失范的治理,绝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绝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一项全民共享共建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担当,需要每位公民的主动参与,只有汇聚全民的力量,公德失范的治理才能收到实效。

        个体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个体的道德素质是构成社会公德的基本单位。通过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从个体出发来提升公民的素养,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是公德建设的有效和基本路径。因为每个公民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一定会促使社会公德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德的失范,人人皆有一份责任;公德水平的提高,人人都有一份功劳。没有个体的道德品质做基础,社会公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缺乏现实根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每一个人都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都争做立德向善的先锋,都在自我要求和自我提升上严格要求,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自然会得到极大提升,公德失范现象就会得到有效改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