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6日 星期六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三个倡导”系列解读之三 文明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

    唐凯麟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6日   11 版)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不懈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战胜野蛮,从不文明走向文明,由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的发展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历史使命。

     

        文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结构十分复杂的总体评价性概念

     

        文明的观点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对于“野蛮”状况提出来的。它的语源出于拉丁文“Ciris”,意思是“公民的”、“组织的”,用以表示国家和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作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客观描述性的概念,文明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是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离开了文化就无所谓文明。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文化即人化”,大凡一切人的创造、人为的制作的产物,都可以叫做文化。但一切人为人的创造制作的东西是否都可以称之为文明呢?显然不能等而观之。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存在,是历史的产物,人的主体尺度不论多么复杂多样,只有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历史发展的需要和人们自由解放的程度时,这种主体的尺度才是合理的。因此,文明不仅是一种对社会进步和成就状况单纯客观的描述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关涉社会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价值概念。文明作为人类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它所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和成就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社会主体发展的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最深刻、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因此说到底,文明的最深沉的本质乃是对人类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关系的能力的一种价值认定,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价值标识。

     

        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内涵丰富、层次复杂的结构。大凡关涉到提升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各种要素,都无不要进入文明概念的内涵之中。因而它逻辑地展开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构成层次或系统。这五个层次或系统,乃是对社会文明完整形态的把握,它们各自从自己特定的方面展现出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五个层次或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平行、互不相干的,而是处在一种相互生成、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建构的有机系统之中,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其逻辑制约关系是,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后一层次则是前一层次更高的进一步的展现,并把前者包含于自身,因而更加丰富,但却反过来又规定和影响前者的性质。五个层次之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有了前者就一定会有后者,这就形成了一种前者建构后者,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并组织、支配、规范前者的双质互生、互动的有机结构体。

     

        因此,要把握文明作为考量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价值认定和价值标识,就不能不深入到构成它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也只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全方面整体的把握之上。

     

        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全面、完整的文明

     

        应该看到,自从人类走出蒙昧、野蛮的原始状况,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是在不断进步的,但这种进步不是直线的,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明与野蛮,文明与不文明总是如影随形、相互冲突,因而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类文明发展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和阶级对抗的社会中运行的,先后产生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这几种社会文明类型,历史地看,后者都是比前者更高一级的文明类型。每一种文明类型所获得的文明进步成果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产,需要认真对待和高度珍视,它们依次构成了人的解放、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的历史阶段。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几种文明类型毕竟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产生和发展的,恩格斯曾经把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称之为人类的史前时期,他指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使人们之间的“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有从这时起,才揭开了真正人的历史的序幕,开始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就从根本上,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转移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轨道上,使社会主义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质,开辟了“真正的人”的文明发展的无限广阔的道路。

     

        首先,社会主义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们自觉创造的文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总结了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发展规律,它的产生使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面前真正睁开了眼睛,对于过去全部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有了科学的预见,因而能够根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主动地推动历史的前进,自觉地创造自己的文明。

     

        其次,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全面、完整的文明。社会主义以前的各种文明类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少数统治阶级的私利,它们在发展某种文明构成要素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排斥、甚至以牺牲其他文明构成要素为代价,因而使文明的发展始终摆脱不了残缺的、片面的性质,所谓“价值颠覆”、“意义失落”、“精神危机”就是其真实的写照。社会主义文明强调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格局,就是对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科学把握,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特质认识的新成果和新境界。

     

        最后,社会主义文明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如果说在社会主义文明产生前的文明发展的诸形态中,创造社会文明的主体——广大劳动者阶级不仅不能充分享受文明的成果,反而如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所呈现的那样,人都越来越被“工具化”“功能化”,人成了“单面人”“片面的人”。那么,马克思主义一产生就明确地宣称:工人们在自己的共产主义的宣传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术价值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主题,是衡量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水平与程度的价值尺度。

     

        在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本”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坚持的最高原则,它成为贯穿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根线,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能够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成为汇聚民意、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合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开辟现实而广阔的道路

     

        社会主义文明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新型的文明观,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培育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就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它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与共同的价值期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现在做起,从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合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开辟现实而广阔的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内在逻辑是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紧密相连的。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同时建设与其相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既是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逻辑。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就必须尊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价值建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必须把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一种褊狭愚顽的东西,相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文明之所以高于优于其他一切文明类型,就在于集中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在全新的基础上传承发扬光大。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首先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观不能割断和传统文明的纽带,不能离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这里,我们必须对不时鼓噪的所谓“西方文明至上论”、“历史虚无论”保持高度的警惕。必须处理好古今和古外的关系,坚持把民族化、本土化和全球化辩证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有机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挖掘蕴藏于人民群众中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是正常的。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疑虑与困惑,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真正成为人民的自觉要求和实际行动。

     

        第四,要把积极探索方法途径和建立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推进过程。方法途径来自实践,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方法途径,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生动多样。至于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长效保障机制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和建立融入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衔接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彼此配合,使社会主义文明各个构成要素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支持制度机制,这里包括制度规范、实施队伍和物质支持,真正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运行和永续发展。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