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来自传统的精神滋养

    作者:闫拓时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12版)

        现代生活与传统文明之间如何对接,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共同考验。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契合、相互启发,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所身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面貌不断进步的时代,也是中国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与世界融合度更加深化的时期。全球化格局下的现代进程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我们,在带来物质生活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化现象。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在快节奏的工作中高速运转,却渐渐少了一分激动与投入;在充满诱惑的生活中参与、体验,内心却难有安宁与和乐。

     

        在对物质最大化永无止境的追求中,“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向我们快速逼近。心浮气躁者越来越多,坚守信仰者越来越少;追逐利益者越来越多,深思价值者越来越少。应该看到,时代的进步是靠人的发展来维持与推动的,而人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精神与心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时代发展面前保持理性、全面提升自我,而是被时代洪流裹挟,晕头转向地“随大流”,就很容易失落自我,不知所从,更遑论支撑起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何医治诸多精神上的“现代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思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虽不是“一服见效”的灵丹妙药,但细细思之,或许对我们的“病症”会有所调节和抚慰,能帮助我们拨开心灵的“迷雾”,不再为盲目追逐物欲所苦。

     

    坚定乐观地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决定一切”,乍一听稍嫌偏颇,再琢磨不失深刻。

     

        我们讨论的是内心的态度,而非违背内心、刻意为之的姿态。拥有自己的态度,这是一个简单的要求,也是一种极难的坚持。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现实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乃至对自己的态度,是折射其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其价值观最直接、最客观的外在体现。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复杂多变。一个人没有稳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历经生活沧桑检验的、能够平衡身心的生活态度作指导,那么,极可能在工作生活中处处感到不相容、有冲突,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也许会产生强烈的反社会情绪与冲动,也许会陷入郁闷内心纠结,也许会心态扭曲,为人际交往埋下“定时炸弹”……凡此种种,造成心灵的负累与困扰。相反,一旦有了坚定的、清晰的、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生活的曲折坎坷必不可免,但我们可以用高度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力去积极应对,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恒久而强大的精神支撑,从而不断获得提升和变化。

     

        内心的态度是无法伪装的,它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必然会接受生活的磨砺和检验。比如说,在当今社会里,面对利益交织、观念冲突、标准多元的热点问题,管理者是否敢于正视,是否采取了不回避、不畏缩、不推脱、积极回应、全力沟通的态度与行动,就是对其责任感与公信力的检验。

     

        养成正确稳定的态度,少不得要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此类哲言锦句,不在少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尽人事,听天命”(《中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等,都饱含深意,可启发人们去改变态度、培养态度、修炼态度。态度的精神核心是价值观。内心态度的确立,就是价值观的确立。确立了价值观,才有可能在纷繁世相中认清自己的目标与志向,排除干扰,拒绝诱惑,走向自我开发与自我实现。今天的人们静心者少、浮躁者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曾树立起一个稳定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简单的真理:坚定乐观地生活,有自己的态度,有值得坚持的价值观,这样的人生不论结果怎样,已经是一种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分寸有度、取舍相宜”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表述近年来大行其道,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在市场经济时代,竞争似乎无处不在、不断加剧,使生活变得愈加复杂,做成一件事情的精神成本和物质成本都变得越来越高,赢得成功所涉及的过程因素更是难以预测。因此,把握好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和可变因素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强调细节,考验着人们在决策过程、操作程序和执行程序上的用心程度及能力。关注事物构成与变化的细节,不仅仅是关注细节本身,而是要把细节置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之下去审视。若没有充分把握整体和全局而过分关注细节,很可能抓不住决定成败最为关键的细节,而是陷入一堆琐屑事务之中,因小失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评价周恩来总理:“周所具有的这种精微之处,大大超过了我所认识的其他的世界领袖,这也是中国人独有的特性。这是由于中国文明多少世纪的发展和精炼造成的。”“就周而言,伟大是注意小节的积累这句箴言几乎确实有几分道理。然而,即使他在亲自护理每一棵树木时,也总能够看到森林。”这些表述是对周恩来总理领导艺术的充分赞扬。可见,能从大量细节中精准地找出那些最需要关注的关键因素,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细节的重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资治通鉴》)、“致广大而尽精微”(《周易》),这些古训在今天都成了富有现实意义的警语。

     

        在中国古人那里,“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细节。被传统儒家视为“人生大道”的“中庸之道”,核心意义就在于能够准确、客观地认识事物,为事物的演进变化留有空间,并采取分寸有度、取舍相宜的措施和方法去促进事物的转变和发展,以使得这种发展更合乎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中庸,鲜有人能为之”。做到中庸之道是很难的,因为这是很高的认识标准和方法论标准;但是,我们依然能发现很多能真正把握好“度”这个关键细节的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古老智慧和现代思维的交融,也给我们以鲜活的启示。

     

    思维创新:洞悉“改变的智慧”

     

        智慧改变世界。这个世界,既指人所面对的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也指思想意识构成的主观世界。智慧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其作用方式虽千变万化,但最终促使对象发生的改变应为良性、正向的,不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

     

        令今人苦恼的“现代病”,很大程度上源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能和谐统一,因而产生割裂之痛。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能将看似对立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为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和顺有序。总的来说,智慧能让原有事物在花费很少代价的前提下呈现出崭新的状态。这是一种思维创新,是现代人更应力求掌握的“改变的智慧”。

     

        创新是在遵循事物规律基础上的改变。传统警句中体现这一智慧的内容很丰富。比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老子》),等等。这些警句,都阐明了掌握事物变化的必然逻辑性和恰当方法论的重要性。总之,智慧改变世界是时代的要求,要想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对智慧的领悟须达到更高的境界。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无疑是今人提升自身智慧的重要来源。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