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12项主要任务。在一场由民间借贷引发的经济寒冬之后,开启了温州金融改革的大幕。一年之后,这场为了促进民间借贷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探索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未来的金融改革又将如何深入?
喜忧参半的成绩单
温州金改启动之时,曾力求解决三大问题:让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解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打破“玻璃门”、“弹簧门”,促进民间资本投向垄断领域。
盘点过去一年的改革实践,温州金改的成绩单上也收获良多: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更为完善,建立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颁布温州民间借贷利息指数;建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设立单独的制表考核体系;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仲裁庭、金融法庭等以加强监管。这些措施有针对性地拓宽了民间资本流通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一年来,曾经多年难以治理的“地下钱庄”基本消失,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浮出水面,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的目标初步达成。据统计,2012年,温州新增各类信贷规模646.7亿元,新增直接融资规模88.59亿元,占全社会新增融资量的13%,同比上升5%。
“金改一年,温州金融改革取得初步效果,但基本还在初步试水阶段,并未取得重大突破。”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衡量金改能否取得成功的指标有三个:其一,中小企业融资是否困难;其二,融资的成本是否降低;其三,金融改革是否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体制。
“以这三个指标衡量温州金改,改革的成果显然还未达标。”周德文介绍,目前温州中小企业依然存在大量“融资难”问题,企业家“跑路”现象也时有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依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温州市不良贷款率为3.79%,高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
改革难点尚未突破
温州金改中,对外最引人关注的要数“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该中心通过吸引融资中介机构入驻,为民间借贷提供服务,并对民间借贷备案管理和监测,提高了借贷行为的合法性,让资金借贷更阳光。
然而从中心的运行数据来看,截至今年2月21日,来中心登记的民间资金为14亿元,其中顺利成交1100多单,累计金额4.23亿元,平均每天不足200万元。对于温州这个民间借贷一年万亿规模的市场来说,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
“温州有6000亿元民间资本,但持观望态度的仍然相对较多。”温州市长陈金彪认为,温州金融改革目前仍然存在“三个落差”:工作进程与民众期望的落差、现有服务体系与小微企业需求的落差、民间借贷活跃与监管力量薄弱的落差。
“之所以选择民间金融和民营企业都比较发达的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目的就是为打破金融垄断寻找到‘突破地’。过去一年温州金改之所以缺乏可圈可点的亮点,在于胆子还不够大,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够坚定。”周德文表示。
在他看来,温州金改迟缓主要源于四个难点:一是民间资本在设立金融机构方面的融入度低;二是利率市场化缺乏试点,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难度大;三是个人资本海外直接投资尽管已经列入试点的条例,但远未进入实际操作;四是地方金融监管身份尴尬,是否合法还未有明确定论。
民间借贷期待立法规范
一年的时间还是太短,金融改革大幕刚刚开启,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改革过程。对温州金改来说,关键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首要任务是打破金融垄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如果金融垄断的局面仍旧得不到改观,金融改革也难以顺利向下进行。”周德文指出。
周德文建议,要本着打破垄断的原则,为村镇银行松绑,降低村镇银行的设置门槛、取消限制条件。“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应该作为平等主体,都可以作为主发起行,要允许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导的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
“同时,要为民间借贷立法,允许民间资本放贷,并给予其合法地位,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周德文提出,由于立法周期很长,在全国人大没有出台民间借贷法之前,地方政府可率先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如在民间借贷最为活跃的温州,应尽快制定出台《温州民间借贷管理条例》。
与存银行相比,人们更愿意把钱以高利贷的形式,贷给缺钱的中小企业,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在周德文看来,人民币利率管制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高利贷的泛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在温州金改中要走在前面。“通过适度开放利率市场,使充分市场竞争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率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报记者 陈 恒 温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