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30日 星期六

    “等待世界改变”

    —— 一封来自珊瑚的信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30日   05 版)
    印尼海域的珊瑚因为海水升温等因素而遭受严重破坏。图为野生生物保护工作者对海底仅存的珊瑚采取的保护措施。(资料图片)

        历经成千上万年的自然变迁,如今珊瑚的生存却面临重大威胁。在世界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的珊瑚礁已经被毁且无法恢复,另有三分之二的珊瑚正面临严重危机。

     

        今年1月中旬,一艘美国军舰在菲律宾图布巴哈国家自然保护区搁浅,导致约5000平方米珊瑚礁遭毁灭性破坏,引起菲国内和国际珊瑚保护组织的极大关注。两个多月过去了,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这个庞然大物仍旧重重地压在弱不禁风的珊瑚身上。珊瑚保护这个话题也因此成为近期国际媒体讨论的热点。

     

        珊瑚是一种外形似植物的动物,在分类上属于腔肠动物。构成珊瑚的基本单位为“珊瑚虫”,珊瑚虫的外形似一朵小花,顶部有一圈触手围绕着口,躯干部则为小圆筒形的肠腔。

     

        形态各异的“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归功于造礁珊瑚,它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钙骨骼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胶体。除造礁珊瑚扮演关键角色外,其他生物如贝类、石灰藻、有孔虫等分泌钙质骨骼的胶合作用也起到补充作用。再加上经年累月的积累,就形成了特殊的地质构造——“珊瑚礁”。

     

        珊瑚集中分布在南北纬30度之间的水域,但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珊瑚大三角”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最为繁盛。“珊瑚大三角”地区指橫跨印度洋、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和东帝汶六国所组成的“珊瑚大三角”。除以上地区珊瑚比较集中外,世界各地均可发现珊瑚的身影。近些年,科学家甚至在寒冷的挪威海岸发现了冷水珊瑚。

     

        有过在海中观赏珊瑚经历的人们无不被珊瑚颜色之魅所折服。珊瑚在海底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寻常颜色,人们还有机会欣赏到很多从未见过、想象不出、无法形容的缤纷色彩。记者就曾在菲律宾巴拉望地区的科隆“珊瑚花园”经历过一次“蓝色震撼”。在水下一两米处,迎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珊瑚构成的蓝色海底森林。说它是蓝色,但又和天空的湛蓝和大海的蔚蓝有所不同。阳光透过波动的海面均匀地铺洒在这些蓝色精灵身上,使其在蓝之外又多了一些晶莹透亮之感,煞是好看。

     

        珊瑚为什么会具有神奇的颜色呢?这主要是由珊瑚虫所含的共生藻体内的色素所造成的。许多珊瑚虫体内含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共生藻,珊瑚靠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在身体中将无机盐类转化为有机营养物质,而共生藻也使珊瑚组织呈现复杂多样的色彩。不仅如此,生活在珊瑚礁周围的生物也大多五彩斑斓,以起到迷彩伪装或隐蔽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但是,珊瑚的色彩并非一成不变。当周围海洋环境变差比如水温太高时,这些共生藻会主动或被动地离开珊瑚,造成白化现象。由于共生藻可以为珊瑚提供养分,因此丧失共生藻就意味着珊瑚不健康或已濒临死亡。

     

        珊瑚的另一奇特之处在于其形状之多变。在块头方面,小的珊瑚礁可以像鸡蛋,大的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可以绵延数千公里;在形态方面,有的像柱体,有的似鹿角,有的像一朵盛开的花儿。给记者印象较深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似莲花的珊瑚。那一朵朵莲花或大或小,比例总是那么均匀,花瓣总是那么轻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你不得不承认,珊瑚本身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兼建筑师,在海底殿堂里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名副其实的“珊瑚花园”。

     

        有过潜水经历的人们会发现,珊瑚周围总是伴生着各种色彩、各种类型的鱼类。因为珊瑚礁就是各类不同海洋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栖息地。科学研究发现,珊瑚礁只占整个海洋环境的0.25%,但生活在珊瑚礁周围的物种多达200万种。珊瑚礁既是海洋中四分之一的鱼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海洋中25%的生物的家园。珊瑚礁不仅为全球无数海岸的居民提供了食物来源和就业机会,让他们通过旅游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它还能在暴雨来袭时抵御波浪,发挥保护海堤的作用。根据美国海洋部门的一项估算,珊瑚礁所提供的生态系统对海岸线的保护以及旅游和渔业等方面的贡献每年高达3750亿美元。在“珊瑚大三角”地区,有超过1亿3千万人的食物、就业和观光收入依靠珊瑚礁生态。此外,科学家们还开始着手研究珊瑚对于医药的贡献,已经有珊瑚被用于癌症、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可以说,珊瑚礁不论在生物多样性还是服务人类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不过,历经成千上万年的自然变迁,如今珊瑚的生存却面临重大威胁。在世界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的珊瑚礁已经被毁且无法恢复,另有三分之二的珊瑚正面临严重危机。这一境况在“珊瑚大三角”地区更加糟糕。2012年7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办的国际珊瑚礁座谈会发布报告指出,亚洲“珊瑚大三角”面临的威胁,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60%,达到了85%。

     

        对珊瑚礁生态的破坏包括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在人为因素方面,珊瑚直接受到沿岸开发、污染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威胁,这在近岸地区尤其明显。比如,2010年4月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给该地区的深海珊瑚造成了致命打击,至少40处大型珊瑚礁濒临死亡,原本美丽的珊瑚群被棕色絮状物体所覆盖,成为珊瑚墓地。在2012年9月记者对菲律宾巴拉望科隆“珊瑚花园”的一次探访中,谙熟水性的同船法国小伙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就从珊瑚丛中捞出20多个塑料袋,从这个小小的事例也可看出人类活动对珊瑚的影响有多大。此外,“珊瑚大三角”地区沿岸的城镇大都比较落后,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化肥、油污等直接排放到大海都对珊瑚有毒害作用。

     

        而来自自然的威胁更是使珊瑚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根据《自然气候变化》杂志2012年9月15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来自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珊瑚正在受到来自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双重打击。全球变暖对珊瑚的损害是白化。受海水温度变高的影响,大规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珊瑚生存问题的严重关注。研究显示,全球10%以上的珊瑚不能适应超过1.5度的气温变化。考虑到珊瑚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有限,即使按照乐观估计,从长期来看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珊瑚将面临退化的危机。

     

        在已经遭受白化的情况下,珊瑚礁进一步受到海水酸化的打击。海洋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由于海水酸化将直接减少碳酸钙的数量,使珊瑚的骨骼难以形成,还会造成牡蛎等贝类生物生长缓慢,因此科学家担心这会影响海洋生物、特别是珊瑚礁的健康。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对酸化以及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珊瑚这一课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发出警告:若碳排放无显著改观,到2030年,至少70%的珊瑚预计将发生退化。

     

        所幸的是,如今,保护珊瑚已经逐渐成为珊瑚沿岸各国政府、旅游业界和渔民们的共识。以菲律宾为例,政府不仅设立了图布巴哈等自然保护区,还以立法的形式在菲所有海域对珊瑚进行保护,禁止破坏、运输及贩卖珊瑚等活动。在旅游业界,大家也纷纷行动起来,提倡绿色旅游。其中,菲律宾巴拉望省埃尔尼多度假村的做法十分有趣。该度假村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珊瑚的口吻写了一封题为“等待世界改变”的信,向来自全球的游客传播珊瑚知识。信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当游客们带着有趣的面具不停地看着我时,最初我感到有些怪怪的。他们中间有些人糊里糊涂的,以为我是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告诉你吧,我根本不是石头,我是个动物!因为他们觉得我是石头,游泳累了的时候就踩在我身上歇脚。幸运的是,当导游告诉他们真相后,他们就会停止伤害我。还有很多人认为,鱼儿比我更有趣。哼!他们哪里知道,如果没有我根本就没有那些鱼儿。因为我既是鱼儿的栖息地又是鱼儿的食物!试想,读完这样一封信,谁能不为之动容,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自觉地保护珊瑚呢?菲律宾大学海洋法专家杰·巴通巴加是“珊瑚大三角”保护组织的法律顾问。他认为,该地区最成功的做法是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去管理和保护珊瑚的办法,“让这些直接依赖于珊瑚、位于一线的人来保护珊瑚、防止破坏是最有效的。”

     

        然而,仅仅依靠沿岸国去保护珊瑚显然是不够的!控制气候变暖、改变珊瑚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需要全人类的努力。正如珊瑚在那封“等待世界改变”的信的结尾所说的:我的生存依赖于人类决定如何去做。我只能真诚地希望,在人类所设想的未来世界里,我也包括其中!(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付志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