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和小组》涉及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却折射出民生热点,其深层含义直指当下国人的幸福观。
在抗战剧、都市剧、古装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泛娱乐时代,央视一套热播的《劝和小组》却以真诚的创作态度,以“接地气”的草根民间剧情,聚焦当下的民生热点,还原当代老百姓的生存图景,展现中国式的人文情怀,让人耳目一新。
《劝和小组》将视角聚焦于市井百姓,讲述了一个个你我身边的故事。一个社区著名闲人、一个社会大学教授、一个不得志的报社记者、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保险推销员……看似毫不沾边的几个角色,却在于荣光所饰人物的带领下组成了草根劝和小分队,他们不计报酬,不遗余力地为街坊四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充当民间和事佬。空巢老人、夫妻情感、子女教育、食品安全、财产纠纷……剧中涉及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却折射出民生热点,其深层含义直指当下国人的幸福观。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和谐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价值,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浮躁的社会情绪裹挟着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功利色彩,造成了许多“失和”的社会现象。剧中无论是迫于生活压力想要跳楼轻生的贾盛,还是怀揣艺考梦想与父亲发生剧烈冲突的张大川,抑或苦于子女财产纠纷的陈奶奶,他们都在“劝和小组”的劝导和努力下,几经辗转,最后化干戈为玉帛,用亲情谱写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乐章。
《劝和小组》触及了中国现代都市的症结,为改善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现代社区里,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蒸蒸日上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因居住环境的高层化、别墅化、单元化而“不相往来”,导致人际情感的疏离、冷漠,缺乏归属感已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中国人特别注重亲情,这是以血缘为根基的文化心理的延展,同时带有浓重的家园意识。然而,中国传统的家族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被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冲淡。建设精神家园、重塑理想人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吁求,更是构建人为本、和为贵的公共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这方面,《劝和小组》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的社区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加强组织、管理、服务制度等方面的完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原来单一的商业服务向“大家庭”式的亲情服务转变;另一方面要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组织社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融入人文关怀,营造劝和土壤,形成“一人有难大家帮”的伦理氛围,使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这无疑对促进家庭和睦,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