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总理答记者问都堪称“压轴戏”“重头戏”。今年两会,适逢国家领导人换届之年,新任总理的首次亮相,更令世界瞩目。对李克强总理的“首秀”表现,新加坡《联合早报》以《靠专业和坦诚 李克强亮相获满堂彩》的标题予以褒扬,认为“首次记者会的成功将有利于其未来施政”。
然而,媒体与民众对于记者提问的表现却颇多苛责之声。香港文汇网官方微博揶揄:“女记者忙扮靓,男记者尽套磁”;著名电视人王利芬则谆谆告诫:“新闻的水沾一滴表演的油都让人受不了”。
众所周知,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然而,在万众瞩目的场合提问总理,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能够提问并善于提问的记者,往往一夜走红;而问题不着边际的提问者则会贻笑大方。所以,记者提问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严肃问题。
那么,在两会闭幕日这一重要场合,应当如何向总理发问?
首先应当明白,向总理提问不是做秀,而是代天下人发问。在答记者问的场合,表面上看只有问者和答者一对矛盾需要处理,但在实际上,还有全球数亿人在倾听、在注视、在思考。“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这是名记者艾丰的一句名言。也就是说,主流媒体的记者应当像总理那样总揽全局,心怀天下,才能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不但要想总理之所想、问自己之所思,同时还要急人民之所急,而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自身和所在的媒体。因此,如果在提问之前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既不知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也不谙群众的所急所困,那么就会“多此一问”。
其次,要揽“瓷器活儿”,须有“金刚钻”。在全球媒体聚焦的场合,向新任国家领导人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毫无疑义是个“瓷器活儿”。提问者手中的“金刚钻”至少应包括以下技巧:宜简明扼要,忌喋喋不休;宜单刀直入,忌拐弯抹角;宜有的放矢,忌云山雾罩;宜逻辑递进,忌混乱无序;宜触及实质,忌避重就轻;宜绵里藏针,忌盛气凌人。
再次,提问不是“弹棉花”,抛出的问题要掷地有声。纵观近几年的记者招待会,中国记者和外国记者提问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的记者提问轻飘飘的,不够分量,似乎生怕“难住总理”。这次总理记者招待会后,就有网友批评有的提问“像弹棉花”,不如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么犀利。还有网友吐槽:“中国记者真没水平,中国人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一个都不问……”也许记者们如此提问有其难言之隐,但是,如果对中国改革的“深水区”问题缺少探索,对街谈巷议的民生问题缺少关注,对全球瞩目的国家发展方向缺少思考,那么,无论提问设计得多么精妙,都会流于“弹棉花”,而与深刻无缘。
笔者曾数度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深知提问在两会报道中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优化各种记者招待会的传播效果,一方面要借文风改革之机,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让记者拥有平等、自主的“提问权”;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记者的修养。李大钊认为,“无论其在为政论家抑为政治家,均不可不为相当之修养,知识其一也,诚笃其二也,勇气其三也。”“而以修养未充,一登论坛政社,抱负未展其万一,声华遽从而扫地,卒至身败名裂,为世僇笑者,固已实繁有徒矣”。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