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对京津冀区域的资源环境压力承载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矛盾,只有摸清京津冀区域环境承载力,才能更好地规划京津冀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见到记者,说出他思考已久的这份建议:尽快开展京津冀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
王志刚解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是复合系统,环境资源是其子系统。任何系统只有在其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才能自我调节、修复系统趋于平衡;超越承载力,系统就会失控。“所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王志刚说。
他分析说,京津冀横卧燕山、纵跨太行山,海河流域从西南向东北一脉相承,穿插覆盖了京津冀所有地区。所以不论是地质地貌、河流水域还是气候、生物类型等,京津冀都是同山共水,同呼吸共风雨的不可分割的复合生态系统。迄今为止,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阈值是多少尚未开展深入研究。
“我们很可能是踏着环境资源的红线,盲目、乐观地开展经济社会活动,即使进行了大量的环境修复活动,也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有很大的区域分割性、盲目性和生态危险性。”王志刚强调,京津冀的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不仅对京津冀区域健康发展有影响,还维系着首都乃至国家的国际形象、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
王志刚建议把京津冀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谋划和统筹,由国务院组建调研领导小组,直接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具体详细的调研计划和切实的调研方案,明确京津冀环境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布规律,预测京津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需求量,科学制定中长期资源环境负荷控制指标,把京津冀建设成我国乃至世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域、示范城市。(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