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0日 星期日

    真“职”灼见

    订单培养面临三大挑战

    刘 尧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10日   11 版)

        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高职院校要开展订单培养。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订单培养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后,订单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订单培养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把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的做法是否妥当?

        国家倡导的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就人才供需与培养所达成的契约或合同关系。即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商,由高职院校根据企业提出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企业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才的合约式培养模式。在订单培养中,企业不仅是向学校下一张所需“人才”的“订单”,而且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纳入教学内容,好像又无可厚非的。

        然而,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流程,应该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所以,高职院校要严格区分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不同性质、任务与目标,至于具体如何实施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比如:首先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按照教育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再考虑接受企业对员工培训的委托,增加学时定向为企业培训所需要的员工。

        第二,毕业生到企业后跳槽现象严重与知识面过窄的矛盾如何解决?

        从本质上说,跳槽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订单培养混淆了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关系。今天的订单培养不同于过去的委托培养。后者是企业提出申请,学校安排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委托方工作并由委托方付费的高等教育方式,侧重于学生与教育的需要。前者是企业对培养目标和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方式,侧重于企业与学校的需要。尽管订单培养满足了企业所需人才与学校就业率的需要,但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性,忽视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职业的专业性与流动性增强,一个人一生在一个职业岗位从一而终的可能性愈来愈小。而订单培养主要是满足企业甚至岗位的需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学校就没有足够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变能力较弱,难以应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另外,订单培养还有滞后性,学生毕业后可能因知识与技能已经落后于企业岗位升级换代的要求,以致在重新择业时陷入因技能单一而失业的困境中。

        第三,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如何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订单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企业人才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以企业要求的流程来培养学生。尽管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并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但以企业人才标准为依据的所谓“高等教育”,仅仅把办学目标局限在传授学生谋求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面临违背教育规律,以及满足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风险。

        订单培养要规避以上的风险,就要彻底改变就业本位、技能本位与追求就业率的理念,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体说,要注意如下观念问题:第一,人才观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的终身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全面和谐发展。第二,教育观问题: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首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次才能追求高就业率。第三,课程观问题:订单培养要从单向适应企业,到校企双向依据社会与学生需要,设置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最大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