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彩荣(中国外文局副局长)
我以一个老同事、老朋友、老记者的身份前来参加研讨会,同时,我又以被报道单位一员的身份前来。我与庄建曾共事20多年,我认为当好记者、干好工作要有“爱心、专心与恒心”。
一是记者要有追求、有爱心。庄建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力图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中国发展,记载时代变迁。“捧着真心采访”是她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突出特点,也是光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二要有专长、有专心。做学者型记者是优秀记者的追求,更是光明日报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庄建以巨大的热情与不怕吃苦的精神,投入到出版文化的记录、报道中,宏扬正气,鞭挞歪风,发挥了一个记者推动历史进步的特殊作用。三要有恒心。庄建很早就参与出版报道。近几年,她以中华书局等老牌出版发行机构为依托,用新闻报道手法,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文化出版工作者立足岗位、传承文化的使命,展现了出版文化人的精神风貌。
李岩(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作为一个出版人,我和庄建有20多年的交往。从她身上,我感受到的是深厚的文化责任感和文化情怀,以及对出版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她的采访深入、有特点,已经成为光明日报的一个品牌。出版界的重大文化现象、重要文化工程,大家都希望庄建来写。去年中华书局100年局庆,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一封信、两篇文章”。一封信是指胡锦涛同志给中华书局的贺信;两篇文章其中之一就是庄建写的《为了“立国根本”——写在中华书局百年之际》。出版人感念庄建对我们的深入报道和对品牌的弘扬。
魏秀堂(中国外文局原总编室主任)
庄建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讲故事,讲好故事。她用故事来写人、写事,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表达主题思想。在我局成立60周年之际,庄建写成了那篇极有分量的报道——《中国外文局的国际传播》(上下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我局引起空前强烈的反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文章感动人,也能教育人、激励人。庄建堪称讲故事的高手。从她讲述的外文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她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新闻敏感。她能发掘出那么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是因为她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观察力;她能把这些素材编织成感人的故事,靠的是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熟练的写作技巧。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新闻采访写作中体现出的科学史观、宏观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庄建新闻实践的特色。庄建作品中的主体,包括出版机构、书店等等,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她从历史的视角,运用科学史观,把发展的脉络描述得很清楚。庄建作品所涉及的很多都是大题材,像三联书店与时代同行的启示、中华书局百年、中国外文局的国际传播等等。在有限的篇幅里对历史过程进行描述,对事件、人物进行评析,是她有着宏观驾驭能力的体现。其实无论是历史视角还是对事物宏观驾驭的能力,都来自日常的积累和知识储备。
从庄建的作品中看出,她本身就是一个专家型记者。也是因为这个,她可以和大师对话(因为和大师一样思考),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写出的东西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可资其他研究者参考。当然,从庄建作品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比如她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她的深访功力,她作品的篇章结构、她凝练、大气的文字风格等等。
张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闻的作用、本质和功能必须和每一篇作品联系起来,是作品支撑了整个新闻业。一个好记者、好编辑,是一份报纸的品牌。
庄建的作品境界高。她的作品选题采写难度非常大,很多认知层面的东西,要求有高水平的对历史的诠释能力、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她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把不易讲清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亲切易读。她塑造的文化建设者群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常被人们忽视的辛勤耕耘者的精神风貌。她的文字很现代,能用新语言去解构历史,用新闻叙事来完成一个宏大主题。正是因为庄建有着新闻人的担当,她的作品让我们感到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马兴宇(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
庄建是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与自觉文化使命担当意识的记者。在关于《中国外文局的国际传播》上下两篇长篇通讯中,为读者回溯、复原了外文局与多位中外文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0多年来鼎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扩大新中国对外传播声音的感人历程。
她既是个新闻全面手,更是一个有专业特长、专长领域的专业型记者。多年来,不管岗位有什么变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以新闻出版为核心的文化领域的兴趣,从来没有中断过与这些领域机构与专家学者的联系,一直保持着对新闻出版领域动向、人与事的关注与研究。她还是一个采访作风十分深入、采访技术全面高超的记者。她的作品中细节多、线索多、故事多、人物多、值得品鉴的警句妙言也很多;在作品中能够完整、精准、精炼地还原、整合、传达、提升众多事件的原貌、被访者的所述所思。她也是一个在写作上有鲜明个性、有自我追求、已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记者。她的文字简洁、干净、灵动、平实、妥贴、克制,虽不花哨、炫奇、张扬,但描述细腻、抒情畅达、达意准确、升华到位,显现出一位老记者驾驭文字的凝练、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