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娟秀而大气,渊源有致,形式多样,绞转自然,干净爽利,娴静淡雅。如涓涓流水,似溪壑丘渊,若幽兰芷若,更平芜春山。这就是孙晓云的书法,艺术的成熟是一种平静的祥和,自得是一种平凡的雅意,蕴藉着一种深深的内涵又似乎无言可说,那种美是一种透骨的,一种恬淡的,不关乎形,更在乎意,夜月空山,人闲花落,“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苏辙诗)。这就是我看孙晓云书法作品的直接感受。
以《书法有法》一书闻名全国文化界的女书法家孙晓云“书法有法”同题展是2013年中国书坛的一个新的话题,从南京诸子艺术馆开始,其后在法国,以后将在全国巡展。1月3日展览之日,盛况空前。孙晓云在展览现场更是为市民带来了200份新年贺卡,为现场的书法迷们一个个耐心书写新年祝福,免费签送贺卡,体现了一位艺术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孙晓云在展览现场表示:“新年伊始,借此次展览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拜年,把书法文化带给广大市民,用签送贺卡的形式给大家带来新年祝福,用书法与市民交流,表达为民服务的精神。
孙晓云现为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她一直以书法作为传播普及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推广,数次修订的《书法有法》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和图版,除了在国内多次再版外,还在港澳台以及日本、西欧发行,成为了书法界不可多得的一本畅销书和常销书。“书法有法”已经作为一种概念深入到了新一代书法家的创作实践之中。出于对传统的挚爱与深刻的理解,她在近几年的演讲、文稿中不断地呼吁在抓好书法普及教育和创作展览的同时,要增加文化含量,提升学术品位,为社会多方面关注书法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不能成为无知的后代,不能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裂开来。”“学习书法不是功利的事情,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我们中国人起码的义务。传承书法正是为了维系我们民族自尊的根基。”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看待文化,看待书法,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在书法活动的实践中贯彻自己的理念,使更多的书法家从书房中走入社会,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艺术生存的方式。为此,她除了在中国美术馆等举办个人作品展之外,更推动举办了“金陵书法讲坛”等一系列活动。
从自身进行反思,从轰轰烈烈的书法的热潮中保持一种冷静思考,从对传统的梳理中坚守传统的精华并发扬之,这是孙晓云作为一个书法家和学者的守成之道。她的书法从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徐渭、王铎中探出消息,以独到的技法手段表现不同的形式。她的书法尤其是小楷、行草有其独特的面目,守之于中,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绝不乖张变形,突出个性,受到了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她探索传统书法艺术的现代创作形式,她认为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间学会,而传统书法的书写功力与技巧,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需要大量的实践与体会。不能一味摹仿,变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是最要不得的,尤其要杜绝当代展览中拼贴成风的现象,从实用、自然出发的形式才是有意义和有生命力的。《书法有法》一书就是一本自省之书,洞悉古人用笔之理,在书法笔法的嬗变源流上挖掘得非常深入,但绝不故作神秘,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写出书法的道统法迹。不少青年书法家反映正是从这一本书中,他们得到了启迪,守法有道,弘法有基,置身传统,发扬传统。
孙晓云认为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承、弘扬、创新就是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些年来,因为文字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书法史论的误读、误解,以及对中国文字、文化发展的误读、误解。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此情形下,书法的传承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书法传承不能仅靠几个书法家,而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视与践行。孙晓云经常说,书法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舍利子,它不单纯是艺术,它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书法的历史是文字的历史。中青年一辈的书法研究与创作者,对传承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是最重要的坚持者。和前辈相比,他们的坚持未免要艰难得多。中青年书法家不仅需要不断充实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用已有的知识,来适应和感染社会,起到引领的作用,号召和影响更多的人重视国家的“软实力”。
书法有法,寻根弘道,孙晓云正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