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六十年代

    我和雷锋一天也没分开过

    ——乔安山回忆“老班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5 版)
    2月27日,乔安山在K95次“雷锋号”旅客列车上,与乘务员们交流学雷锋的体会。 呼兴宝摄

        刚刚参加完“书写伟大人生”大型书法展,又出现在抚顺“百姓雷锋”颁奖晚会现场。这些天,乔安山异常繁忙。

        “从1962年到2013年,雷锋同志已经去世51年了,可是,在我心里,我和雷锋一天也没分开过。”乔安山说,“和雷锋在一起时的日日夜夜,到今天我仍然历历在目。”

        乔安山和雷锋1959年在辽阳弓长岭焦化厂时,就是工友,第二年又一起当了兵,分到了一个汽车连,一起到抚顺施工。

        “当工人时,雷锋就是一个好工人,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乔安山和记者回忆起在弓长岭焦化厂的一个雨夜,当时大伙都睡着了,忽然听到雷锋扯着嗓子喊:“下大雨了,同志们快起来,工地上还有7000多袋水泥没卸,大雨一淋就废了。”见苫盖水泥的东西不够,雷锋抱出了自己的被子。

        1962年8月15日上午,是乔安山刻骨铭心的时刻。他和雷锋驾车从工地回驻地。雷锋发现车上溅了许多泥水,便让乔安山发动汽车到空地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雷锋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突然汽车左后轮滑进路边水沟,碰倒了一根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杆子砸在了雷锋头部……

        “雷锋去世后的那些日子,对我来说天都是灰的,尽管组织上给我下了‘没有直接责任’的结论,但是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顶着各种舆论的压力,默默地学习雷锋。”乔安山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在铁岭运输公司车队时,有一年冬天晚上11点多钟,天特别冷,他往昌图送粮回来,途中遇到一辆马车,载着一个得了急病的女孩往县里送。他二话没说,卸下车斗,丢下随车的装卸工,开着车头把女孩送到了医院。待他赶回来取车斗,两个装卸工正冻得在地上乱蹦,一见到他,上来给他两记耳光……他含着眼泪回到家,站在雷锋像前,放声大哭,问:“老班长,我做错了吗?”

        “世上还是好人多。”乔安山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宣传雷锋,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2008年我去香港演讲,3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我刚一讲完,有一个老人上了台,抢过我手中的麦克风,说‘我到大陆体验过雷锋精神,那年到大庆,我患急性胃穿孔,大庆工人纷纷到医院给我献血,直到如今我身体仍然流淌着大庆工人的血液。’”乔安山讲,“还有一次,我从武汉上飞机,机长告诉大家‘这位就是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时,机舱里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与几年前那次流泪不同,这一次,我流的是幸福的泪。”乔安山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曹思齐)

        乔安山事迹

        乔安山,辽宁辽阳人,1941年5月生,雷锋生前最亲密的工友、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原型,几十年默默坚持传播雷锋精神,为雷锋精神的传承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