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彭若煜追梦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6 版)
    彭若煜在辅导留守孩子。 (资料照片)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吃着家乡米,喝着家乡水长大,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用我们的青春来回报家乡。

     

        2月26日,湖南湘西花垣县留守儿童石敬佩很开心,他参与的环保时装秀在湘西“绽放花蕾”留守儿童才艺视频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给他颁奖的是“绽放花蕾”——湘西留守儿童才艺培训计划的总负责人彭若煜。

     

        彭若煜,湖南工业大学2009级学生,他策划的“返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已有四届,参与活动的湘西籍大学生达2000多人,遍布全国150多所大中专院校。这个寒假,他和他的伙伴300多人分成13个团队活跃在湘西8个县市的农村小学,教留守儿童才艺。

     

    最初的梦

     

        梦想是什么?

     

        彭若煜说:“梦想就是你想了,并且去做了。”

     

        2009年,从湖南龙山县高级中学毕业的彭若煜迎来最轻松的暑假,他目睹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龙山慰问演出的盛况,人山人海,一场晚会让乡亲们兴奋了一个夏天。

     

        乡亲们的热情和渴望,让彭若煜心动。他对一同看演出的伙伴曾于波说:“兴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够搞一场这样的晚会。”曾于波说:“你做梦吧?”

     

        彭若煜开始不满足于总是聚会、网游、等着拿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生活了。他发现不仅是他们这些准大学生,还有那些暑期返乡的大学生也是这样一种状态。为什么不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返乡大学生”、“文艺晚会”,这几个词在彭若煜的脑海中不时闪现,终于,灵感来了:举办“返乡大学生艺术节”,既可以让大学生展示才艺,又可以满足家乡父老对高雅文化生活的向往,两全其美。

     

        6月13日,彭若煜邀集6个好朋友在响水洞游玩,他郑重其事地提出举办“返乡大学生艺术节”的设想。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宣告了这个梦想的诞生,大家推荐他牵头组织艺术节。

     

        伙伴们的信任来源于对彭若煜的了解。家庭贫困的彭若煜一直很有主见、很有能力。他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打工挣到自己的学费。看到邻班同学家贫穷无钱治病,带头组织在全校募捐。“我妈病重,我急得只知道哭,是他捧着募捐箱,挨个班级演讲,为我妈募得5000多元救命钱。可以说若煜是我妈的救命恩人。”同学胡小佩说,彭若煜的梦想一定靠谱。

     

    追梦的路上

     

        梦想归梦想,离实现还有一些距离。

     

        首先是人。彭若煜给朋友打电话,100多个打出去,表示愿意参加的只有3个。拒绝的理由是:一群大学生能整出一台像模像样的晚会?

     

        碰壁之后的彭若煜求助母校,得到母校大力支持。演出地点放在学校大礼堂,并获得一张宝贵的大学生名单。

     

        他将目光瞄准了两位标杆人物。

     

        一个是在湘潭大学就读、获得金话筒主持人大赛金奖的黄成成。黄成成爽快地答应了。“黄成成都来了,你们来不来”便成了彭若煜的宣传口头禅。

     

        第二个是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谭良晗。谭良晗也答应了。

     

        然后是获湘西州中小学生独唱、独奏、独舞大赛第一名,有“小宋祖英”之称的向文静……就这样,37位大学生演员集合起来,第一届大学生艺术节获得成功。

     

        晚会举办到第三届的时候,演员们的招募已不需要再电话邀请,家长们开始带着大学生主动到招募点报名。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从第二届开始,演出场地由室内转移到龙山县最大的世纪广场,彭若煜和他的伙伴们在广场摆放了上千把椅子。

     

        辛苦没有白费,大学生文艺晚会已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龙山的春晚”。“返乡大学生艺术节”成了龙山的公益品牌。

     

        第一个梦就这样实现了。彭若煜接着往下想,将龙山模式推广到全湘西自治州的八个县市。他的追随者们有花垣的吴庆,泸溪的吴林剑、张媛,凤凰的吴东,古丈的舒蕾,保靖的贾梦婵,永顺的张英、曾雨……

     

        2012年8月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届返乡大学生艺术节”在吉首市降下帷幕,龙山模式成功推广到了全湘西州。彭若煜的梦想不经意间就成了150多所高校2000多名湘西籍大学生共同的梦想。

     

    下一个梦想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吃着家乡米,喝着家乡水长大,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用我们的青春来回报家乡。”彭若煜的演讲打动了无数学子。

     

        整整四个暑假,彭若煜就为了这个梦想奔忙着。有朋友劝他:青春宝贵啊,也该歇一歇,陪陪妈妈,做做兼职,想想职业规划了。

     

        可彭若煜又有了新的目标——把寒假也利用起来,为湘西的留守儿童做点事情。2012年他开始组织大学生实施“绽放花蕾——寒假留守儿童才艺培训计划。”

     

        没有经费。彭若煜将自己大学课余兼职所攒的两万元存款全部拿出作为活动经费,分给13支队伍,不够的队员们再自己凑。

     

        “这点活动费实在太少,我们的队员大多是贫困家庭出身,没钱凑,只能节省。白菜炒辣椒或者萝卜炒辣椒是我们吃得最多的菜。队员吃得满嘴是泡。”彭若煜说起自己的团队,一半是感动,一半是内疚。

     

        2013年1月21日到2月3日,彭若煜辗转5个县市,先后去了古丈县、吉首市等6支大学生队伍体验生活。为节省车费,他们搭乘送菜的大篷车,拦过路车,不辞辛苦。

     

        彭若煜学了一个魔术。他随身携带两个心形海绵,一有时间就练手。在龙山县贾坝中心小学调研时,教室里闹哄哄静不下来,他的爱心小魔术这时派上了用场。

     

        “龙涛,你喜欢这颗心形海绵,不喜欢那颗,确定吗?”

     

        “确定。”

     

        彭若煜拿起龙涛喜欢的这颗放到自己左手上,同时用右手拿起另外那颗放在龙涛右手里,并让孩子赶紧握住小手。

     

        孩子们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沸腾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

     

        “让我们同时打开双手,看看发生了什么。老师能够把你心里想要的东西给你。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奇怪,龙涛喜欢的海绵明明在老师手上,怎么一眨眼跑到龙涛手上去了。孩子们发出不可思议的惊讶声,喊着要彭老师再来一次。

     

        “同学们今天如果表现好,明天我就给大家再表演一个。”

     

        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笔直,眼神里溢满了期待。

     

        彭若煜告诉记者:“湘西的留守孩子多,条件差。把孩子们喜欢的东西给孩子,这不是魔术,这是我们的下一个梦想。”(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罗咸辉 阎晋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