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大学宣布将对博士生导师实行岗位化管理,300名左右的“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博导因为没有岗位而不能继续从事博士生指导工作。
变革博士生导师制度,取消博导终身制的“潜规则”,武汉大学并不是第一所“吃螃蟹”的大学,此前就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华东师大等多家高校对此进行了改革。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对博导管理制度开刀,足以说明变革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尽管这几年教育管理部门再三呼吁淡化博导称谓,强调博导不是比教授高一级的学术资格,但事实上在高校里博导就是比教授更有优越感,且享有更高的岗位津贴。社会舆论对博导也是另眼看待,报纸杂志注明学者身份时,照例要加一句“博士生导师”,以证明其权威资格。
但是,当博导成为一种终身荣誉,教授们原本一心一意搞科研出成果的劲头也难免有些消散。一些人成为博导后,忙于社会活动等非学术性事务,导致在学术研究上“吃老本”、停滞不前。一些人在成为博导后,利用一些高校急于增加“博士点”撑门面的心理“待价而沽”、频繁跳槽。更不用说那些官僚型的博士生导师,根本没时间指导博士生,把招来的学生安排给其他人指导,自己却要“坐收渔翁之利”。
这些不称职的博导,在学术界、教育界占着优势资源却远离科研,造成的浪费无法用数字衡量。取消博导终身制的做法,至少能让博导们感受到压力。博导本身就是一种科研上的学术能力认定,如果学术水平消退,为什么还要保留这种认定?而且老教授占着博导的位置,导致很多年轻学者的才能无法施展。所以说,取消博导终身制,无论是对高校科研还是培养人才,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笔者认为,取消“博士生导师终身制”关键是要剥离附加在“博导”身份上的各种待遇,还原“博导”作为一个工作岗位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