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葛凤麟:捏筋治大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7日   15 版)
    葛凤麟(右一)在指导学生为患者治病

        “过去习武之人常有打斗形成的损伤,久病成良医,很多习武者就自己摸索出一些治疗筋骨损伤的药物或方法。”一见面,葛凤麟就对记者说起了“葛氏捏筋”的起源。当年,葛凤麟的太爷爷葛献宝从易筋经、少林拳中吸取精义,钻研而成一套按摩正骨的手法,通过揉捏拍打治疗各种疾病,人称“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葛氏捏筋”至今已经传承了150余年,葛凤麟是第四代传人。“葛氏捏筋”的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而施治的部位也异于针炙所用的穴位,但对治疗筋骨损伤有显著疗效,因而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解放前,“葛氏捏筋”一直在民间流传。解放后,国有医院广泛吸收民间中医高手,葛凤麟的父亲葛长海进到锦州铁路医院工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在锦州扭伤了腰,被葛长海三下两下给捏好了。此后,葛长海调入北京的铁路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世纪坛医院。

     

        葛长海是“葛氏捏筋”的集大成者。他将原来仅是口传心授的治疗手法系统进行了总结归类,同时完备了治疗理论和手法,奠定了“葛氏捏筋”作为中医独立流派的地位。

     

        葛凤麟在父亲的基础上对“葛氏捏筋”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利用西医的诊断方法配合中医治疗,在治疗的准确性和速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实践中,他还不断摸索增加新的脉位和治疗手法,将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展。如今,“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不再局限于外科筋骨损伤,也可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等各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如今,每天到北京世纪坛医院找葛凤麟治病的各地患者络绎不绝。“今天我只出半天门诊,从早上7点半到中午1点,一刻没歇,才在徒弟们的帮助下看了47个病人。”葛凤麟告诉记者,他到现在还每天坚持门诊,为的就是不让来自各地的病患失望。

     

        为了将“葛氏捏筋”传承下去,葛凤麟不仅劝说儿子改行学医,而且广收弟子。他表示:“时代不同了,中医医术只有大力弘扬才有未来。‘葛氏捏筋’不能只传给儿子,要传给所有喜欢它的年轻人。”多年来,凡有年轻人来求教,葛凤麟都悉心指点,倾囊相授。目前,他正式招收的徒弟已有四五十名,没有正式拜师的更是不计其数。

     

        近年来,年年都有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葛凤麟这里学习、工作。葛凤麟一方面为“葛氏捏筋”后继有人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感到有些困扰。“大学毕业生有一套‘学院派’的思维体系,和我的治疗思路往往有冲突。”他说,“根据现行政策,没有医学专科以上学历就不能考取行医资格。这样的门槛有些高,中医人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机制。我的很多学生根本没上过大学,但是‘葛氏捏筋’学得很好,国家应该对现有政策做出调整,让他们能够拥有合法的行医资格。”

     

        为了更好地传承“葛氏捏筋”,葛凤麟出版了《中国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等著作和教材,还多次举办培训班并出国讲学,使葛氏疗法扬名海内外。在新加坡,葛凤麟曾亲自为李光耀治过肩周炎,收效很好。他也因此受邀到新加坡同济医药学院教学。“在这之前,新加坡的中医正骨医师很少。”葛凤麟说,“我在那儿培养了大批学生,为更多国家的患者解除痛苦,让我们的中医疗法在国际上扬名,我觉得很有意义。”(本报记者 罗旭  通讯员 熊尚聪)

     

    人物小传

     

        葛凤麟,男,1955年生于辽宁锦州。从医40余年,现为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国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