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研究室主任陈淑文,近年瞄准未来空战,潜心军机航电系统研究,主持参与21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没有攻不下的堡垒”
瞄准前沿,紧贴需求——陈淑文带领团队在航电技术领域实现一项项重大突破:成功实施某型战机综合航电系统改装,有力提升了该机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效能;组织某信息系统加改装,优化更改设计19项,有效破解新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难题;攻克某抗干扰通信装备与战机航电系统融合难题,实现机载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
那一年,某机场一架战机在返场着陆时,因接地速度过快造成重大事故。调查组调阅该机以往架次飞参数据时,发现同类问题并不少见。
“当初若具备飞行安全实时监控系统,这样的惨剧就可以避免!”此事深深刺痛了陈淑文。经调研分析,在世界飞行史上,所发生的70%-80%的飞行事故,都与偶然的人为因素有关。
“一定要研制出飞行实时监控系统,用科技手段为战鹰安全护航!”信念让一颗年轻的心异常勇敢。
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涉及的技术体制、网络规划、组网协议、传输速率,每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依据战机现有信息条件,要实现实时监控谈何容易?但陈淑文没有等靠,而是紧锣密鼓地开展前期预研。
2008年3月,某型战机新型信息系统建成,陈淑文迎来了这一天。他和团队申报的军机飞行实时监控能力建设课题,很快被总部以重点项目批准立项。当项目进入收官阶段,陈淑文却给课题组出了个大难题。他要在立项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空战对抗实时评估功能,一举突破航空兵对抗训练评估“瓶颈”。
然而,数百条评估判据怎么定?几千个系统信息要素怎么传、怎么改并保证战机航电系统稳定性,风险之大不言而喻。但陈淑文坚信:“只要我们求实创新,就没有攻不下的科学堡垒!”
历经5年艰辛耕耘,他们终于研制成功飞行实时监控评估系统。
“使命催生动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航电系统与飞机平台、机载武器,已成为衡量现代军机作战性能的三大要素。对于从军务参谋岗位转行综合航电科研的陈淑文来说,拥有先进航电技术比登天还难。为补上专业知识,陈淑文虚心向该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泽和专家们请教;为熟悉相关专业,他甘当室里重大课题的编外成员。
“使命催生动力!”说起陈淑文的事业心,所政委刘小平感慨万千。
2007年,工程师董浩从西北演习回来,闲聊时抱怨参演飞机校时太长。陈淑文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藏的机会。他立即成立课题组,攻关核心技术。很快三型自动校时设备应运而生,使校时时长缩短至1秒以内、精度提高至毫秒级,有效解决了制约飞机快速出动的难题。
“我们一手托着飞行员的宝贵生命、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决不允许有任何闪失!”陈淑文眼里容不得“沙子”。
“心中始终装着未来战争”
信息融合是航电系统的“灵魂”和“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陈淑文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拥有50多年历史,肩负着我国军机航电系统装备改进改型、作战使用和维修保障研究使命的老室,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抢战先机,陈淑文登台主讲外军未来10年装备发展路线图,为加快科研转型、提高核心科研能力,提供前瞻思维和宏观视野。
“他心中始终装着未来战争!”该所所长武维新说。陈淑文当室主任第一年,就设立“专业发展创新之我见”论坛,组织专业技术组研究制约将来5至10年本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中寻求突破创新。
为加快人才培养,他和支部一班人为每名科研人员设计成长路线图;为加强团队精细化管理,他自费到北大、清华参加管理培训;为激发大家荣誉感,他率先在全院建起荣誉墙。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东 本报通讯员 冯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