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光明时评

    让压岁钱回归文化角色

    作者:赵 懂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02版)

        据媒体报道,丁先生夫妇在青岛工作,每年都有些怕回老家。原因是“春节回家一定要发压岁钱,老公三个姐姐的孙子、外孙女;老公干姐的孙子、外孙。自己姐姐的外孙、外孙女。老公弟弟、表弟的孩子……一人200元拿不出手,一人500元——恐归啊。”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想必春节期间大家听到这句话的频率颇高。拜年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相传小孩容易受鬼祟侵害,所以用“压祟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古人云:“压岁之物,本为鼓励之用。”

        现如今,春节发红包、给压岁钱花掉了不少人的年终奖,甚至预支了来年的开销。从最初的几元、几十元、上百元,到动辄上千元,压岁钱已经走了样,甚至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多了,拿不出来,少了,拿不出手”让一些工薪族、打工者苦不堪言,也给春节出门拜年访友的人们增添了莫名的烦恼。红包越包越厚,压岁钱越来越多,究其原因,还是人们的心理在作怪,一是出于面子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二是把它作为衡量情感亲疏、关系远近的标准。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红包和压岁钱的性质是“一半人情一半贿赂”。托人办事,平常送礼没有足够的由头,趁过节期间好私相授受,名义上是包给小孩的红包、压岁钱,实际上是曲线给家长“好处”,这已经成为某些领导干部收受贿赂的一个路径、一种借口。

        走了样的红包,变了味儿的压岁钱,不仅让美好的风俗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掩盖了隐性腐败,助长了攀比心理和奢靡之风,更给孩子们灌输了不良的金钱观,违背了长辈们祈福求安的初衷。这是对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内涵的曲解,更是对它的亵渎和异化。

        同样是压岁钱,我国香港地区叫“利是”,也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说的是红包不在大小,多是10元、20元港币,至多一两百元港币,大人小孩皆有。而在广东顺德、南海一带,民众收到红包打开看过之后,再原封不动地送还给对方,既相互表达了祝愿,又不造成经济负担。

        红包越包越厚,情感反而越来越淡。我们不妨追本溯源,让压岁钱回归其本意,回归其文化角色,不让饱含美好祝福的传统习俗被功利化、物质化侵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