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水润三秦谱华章

    ——陕西推进水利建设的启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04版)
    陕西省重点水源工程图
    自来水进入陕北农家院 梁长生摄
    制表:杨君
    宝鸡市冯家山水库 张养社摄

        2012年汛期,曾经备受渭河水患之扰的渭南市辛市镇观西村村民李百丰,站在30米宽的大堤上看着河水翻滚,不用再为洪水担忧。“过去,真是让水淹得着急!现在你看这大堤,结实着呢,心里从没这么踏实过。”

     

        “一定要把渭河的事办好”。2010年,陕西省发出了全线整治渭河的动员令。得益于2011年开始的渭河综合整治,越来越多的渭南百姓感受到了这份安澜。

     

        渭河综合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只是近年来陕西省强力推进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从黄土高坡到秦巴山区,从渭河两岸和汉水之滨,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如火如荼。

     

        一系列治理工程拉开序幕——渭河整治全线开工,两年时间完成投资105亿元,干流堤防在建512公里;以重点城市段堤防建设为重点的汉江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已经建成高标准堤防88.9公里。具有战略意义的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全面推进,累计完成施工道路50多公里、输电线路63公里、隧洞掘进33公里;黄河陕北引水工程、引洪济石调水工程、安康东坝防洪工程、渭南南山支流整治工程、西安李家河、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等重点水源工程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全面推进。“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89.5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5万处,解决了1847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2012年底的78%;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达136亿元,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累计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70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120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平方公里;

     

        ……

     

        水利已经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陕西发展的亮点之一。

     

        陕西水利的快速发展,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善治秦者先治水

     

        陕西“十年九旱”。陕西水资源总量42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更大的问题是,水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协调,关中和陕北地区占全省2/3国土面积、3/4人口和90%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30%。此外,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2.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年均输入河流的泥沙量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这样的水情,导致陕西生态环境脆弱。

     

        水,成为了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因素。

     

        “善治秦者先治水”——历史上的经验无数次地告诉我们,“兴水”是“兴秦”的前提和支撑。秦国因郑国渠而富强;民国时期因李仪祉倡修八惠渠,关中父老免遭饥饿;上世纪70年代兴修了一批大中型水利设施,才奠定了陕西抵御干旱的基础。

     

        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善治秦者先兴水”这一古训一脉相承,也是陕西在新时期转方式、富百姓、建强省的重要内容。

     

        “兴陕之要其枢在水”。2010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调研水利工作,提出了加快发展水利事业、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批关系全局、涉及民生的重大水利项目迅速启动:

     

        ——2011年2月17日,渭河全线整治开工,解决渭河下游水患问题指日可待,“渭河时代”即将来临;

     

        ——2011年8月27日,渭河南山支流应急分洪利用工程开工;

     

        ——2011年11月28日,咸阳亭口水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2年12月5日,泾河东庄水利枢纽,进场道路开工建设。这项陕西百姓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水利工程,将有效解决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防洪形势严峻的问题,而素有陕西“旱腰带”之称的渭北,水资源严重短缺也将得到改善。

     

        启示之二:构筑水利现代化大格局

     

        “把水利建设放在全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首要位置、举全省之力在水利建设方面干成几件大事和实事”。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大干水利的号召,站在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高度,大手笔谋划了陕西水利的“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渭河的综合整治。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境内贯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城市,是八百里秦川的生命线,可谓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治理之前,这条孕育了关中文明的河流正面临着枯竭、污染、水患等多重危机。

     

        渭河不治,关中地区生态环境难以提升;渭河不治,其下游百姓始终面临着汛灾威胁;渭河不治,沿边城市地下水质量难以提高……治理渭河,已经成为民心所盼的民生大事。

     

        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全面审视渭河防洪减灾与兴利开发面临的历史机遇,作出了全面整治渭河的重大决策。

     

        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600多亿元,遵循“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第二件大事是引汉济渭调水工程。

     

        陕西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降水70%集中在汛期,水资源70%集中在陕南。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必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

     

        工程规划从陕西南部的汉江上游年调水15亿立方米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向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5个大中城市及渭河沿岸12个县(区)、6个工业园区供水,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改变关中地区当前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挤占农业水的用水状况,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引汉济渭实现最终调水目标后,将使关中地区的供水总量增加一倍,为1000万人提供优质的生活用水,支撑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4000到7000亿元规模的经济总量;通过归还农业用水,将使300万亩至500万亩的失灌面积实现有水可灌;通过归还生态水,为关中城市群实现人水和谐特别是西安市重现“八水润长安”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件大事是汉江陕西段综合整治。

     

        2012年初,陕西省拉开了汉江综合整治序幕。工程涉及汉中、安康两市及沿江10个县(区)长约470公里的汉江干流及37条长约100公里的重要支流入汇口河段,规划投资188亿元,通过实施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水景观建设等,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新汉江,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第四件大事是东庄水利枢纽。

     

        泾河东庄水库设计总库容30.62亿立方米,工程对提高泾、渭河下游防洪能力,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提高渭河下游河槽行洪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渭北“旱腰带”工农业发展水资源制约瓶颈。

     

        第五件大事是陕北黄河引水项目。

     

        陕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解决陕北的缺水问题,从黄河引水是最明智的选择。通过引汉济渭等调水工程为黄河流域增加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建设延安延川黄河引水和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工程,加上陕北在建的王圪堵、南沟门水库,共同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

     

        启示之三:让民生水利成为民心工程

     

        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陕西的民生水利建设也成为了“重头戏”。从保障粮食安全的灌区更新改造,到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再到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陕西的民生水利遍地开花,成效显著,成为了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陕西是灌溉农业大省,“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其中大型灌区以占全省1/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省2/3的粮食产量。可以说,灌区是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主阵地。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投资20.1亿元对12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衬砌渠道1754公里,改造建筑物8161座,使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达55%以上。

     

        同时,陕西省以6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工程建设为主体,推动全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改造各类小型渠道9190公里,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2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1万吨。

     

        农村水利的快速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实现陕西粮食生产“九连丰”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陕西省委、省政府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八大民生工程”,成立了由省长亲自挂帅、副省长担任副总指挥的农村饮水工程指挥部,省级每年整合4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并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到2012年基本解决全省规划在册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新增饮水不安全问题。

     

        启示之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陕西

     

        传统水利建设没有系统理念,缺乏顶层设计,“就水治水、就河治河、就事论事”,虽然坚持不懈地建成了一批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但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挥有限。

     

        “水利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的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面对新的形势,陕西水利人在大调研、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水利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思想,突出生态文明,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水利建设。

     

        在渭河整治项目中,把目标定位为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渭河健康生命为目标,充分融入亲水理念,把亲水主题贯穿于治理规划之中,把恢复和开发利用渭河的水、沙、滩、岸资源作为服务人们共享整治成果的最大亮点。

     

        渭河城市段按照100—300年一遇洪水标准、农村段按照30—50年一遇标准修建加固堤防,堤防断面按照顶宽不小于20米、边坡不陡于1∶3的坚固、生态、多功能需要修筑。

     

        通过全线绿化和因地制宜的湿地公园建设,通过水文化、水历史遗迹的打造,昔日杂草丛生、沙石裸露、污水横流、堤防破败的渭河正在变身为横贯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和最长的滨河大道,整个关中平原将因渭河而再度美丽、再度辉煌。

     

        汉江整治也把安澜与生态、景观与文化融合于一体,最终实现人水和谐。渭河、汉江完成治理后,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陕西。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突出体现在防汛工作中。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陕西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江河洪水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交替出现。

     

        面对连续的灾情,陕西省始终坚持“群众生命至上”的原则,累计转移安置受洪水威胁群众147万人。坚持“防重于抢”的基本思路,提早备汛,打牢“防控洪水、避险保安”的基础。

     

        特别在防御2011年渭河30年来最大洪水过程中,在渭河下游提前铺设土工布保护堤防,提早请调部队驻守堤防薄弱段,迅速组织抢险,确保了渭河干流及南山支流堤防安全,创造了渭河防汛的奇迹。

     

        近年来,陕西省把水文化融入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把水利行业精神和面貌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李仪祉是我国现代水利的奠基人之一,由其主持修建的“关中八惠”奠定了陕西水利的基础。陕西省在挖掘整理李仪祉思想的基础上,修建了李仪祉纪念馆。纪念馆集展示收藏、教育宣传、文物保护、研究交流等功能为一体,成为爱国主义和省情水情、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这不仅仅是陕西水文化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全国第一家现代治水人物纪念馆。

     

        (本报通讯员 王辛石 本报记者 凌 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