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19日 星期二

    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①

    “农民有多少渴望,我就有多大价值”

    ——记天津评剧院三团艺术家易春英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9日   01 版)
    易春英《三看御妹》剧照。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他们,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他们,筑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执著与付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生动注脚。

     

        图书馆、演出场、文化站……体制改革、文遗保护、产业发展……他们的身影笔墨,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抒写山乡巨变、讴歌伟大时代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

     

        他们,是千千万万默默耕耘的文化工作者。

     

        新年伊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际,本报今起推出“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专栏,以记者“走基层”的报道形式,寻访,记录,讲故事,树立文化工作者的群像。敬请读者关注。

     

        她40多年翻山越岭为农民送戏,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场,被乡亲们誉为“农民的艺术家”;她屡次放弃“攀高枝儿”的机会,只因离不开魂牵梦萦的乡村小舞台,离不开那些喜爱她的父老乡亲;她只顾演出耽误了治疗,导致一只眼睛失明。

     

        她是天津评剧院三团(原蓟县评剧团)艺术家易春英。

     

        “我舍不得离开舞台啊”

     

        记者2012年第一次见到易春英,是在她的病床前。8年的脑部肿瘤,终于让这个“铁娘子”暂时停下了脚步。由于脑部额叶部分出现严重病变,当时,她的右眼几近失明,左眼视力也仅剩0.7。但就在住院准备手术的前几天,她还坚持着完成了计划中的几场演出。舞台灯光转换时,她已无法辨清方向……

     

        “我舍不得离开舞台啊!”易春英说。

     

        从17岁开始评剧表演艺术生涯起,易春英便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在别人眼里,演员这行既轻松又风光。对我们这个‘庄户剧团’来说,演戏却是一桩苦差事。”易春英说。

     

        黄乜子村只有11户人家45口人,却分散居住在长达十几里的山沟沟里。山路崎岖险峻,空手走也是险象环生。易春英和演出小分队40多名演员将道具服装打成包裹,硬是一步一步扛了上去。乡亲们奔走相告,纷纷把演员往自家里拽,捧出最好的吃食……当剧团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们扶老携幼送了一程又一程。

     

        2012年春节,从大年初三开始,年近花甲的易春英带着演员,每天为乡亲们演出3场,连续演了10天。看着舞台上神采飞扬的易春英,谁又能想到,此时的她已看不清了,由于劳累过度和感染风寒,她每日都靠打点滴支撑。

     

        易春英常年下乡演出,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逢年过节,易春英和剧团的伙伴们就捆好行李卷,辞别家人。

     

        “这个团不能散在我的手上”

     

        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戏剧演出市场日渐低迷,蓟县评剧团的演出场次大幅减少。有的演员为了个人生计,不得不离开剧团另谋生路。

     

        易春英临危受命,毅然挑起了剧团团长的重担。

     

        她四处奔波,想方设法为剧团寻找生机。为了改善剧团的生存状态,她到处争取赞助;为了让演职人员老有所养,她“不顾场合”洒泪呼吁……每次看到她疲惫地回来,同事们都心疼地劝她别太拼命,她却说:“这个团不能散在我的手上啊!”

     

        演出水平高低决定着受欢迎程度。经易春英提议,剧团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年搞一次“百日集训”。通过多年来的集训活动和艺术实践,全团的演职人员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2008年,蓟县评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文艺表演团体”。2009年,蓟县评剧团变身为天津评剧院三团。他们自创的《巾帼长城》《山村日月明》两个剧目,在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以绝对优势成为获奖最多、反响最强烈的新创剧目,轰动了整个华北。天津评剧院三团由此声名鹊起,获得了大批演出订单。

     

        送戏下乡是剧团的主要任务,为给农民送好戏、演好戏,易春英身先士卒,每年主演的剧目都超过40个,演出超过300场。

     

        “我要把眼睛治好,继续演戏”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易春英的艺术生涯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光辉耀眼。农村评剧团的演出主要安排在农闲季节,所以,整个寒冬,演员们都在农村的露天舞台上度过。

     

        由于常年在外奔波演出,忽略了对家庭的关心,易春英的丈夫和她离了婚。有一次去北京平谷演出,下大雪,6辆大卡车被堵在山道上,一耽误就是好几天。易春英回家时,只见小女儿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门槛上。

     

        易春英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在剧团最困难的时候,县文广局和工会都曾给她留出位置,但易春英说:“我是团里的台柱子,我找到‘高门楼’了,弟兄们咋办?剧团咋办?”

     

        如今的易春英虽然已经退休,却依然坚持一丝不苟地指导剧团排演新戏,与大家一道研究每个角色、琢磨每句唱腔、推敲每个动作。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易春英家中采访。她刚做完第二次颅部手术,右眼已经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也仅为0.6。易春英告诉记者,过几天还要再去住院准备手术。

     

        “农民有多少渴望,我就有多大价值。”她说,“我要把眼睛治好,继续演戏。”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 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