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巨片《巍巍昆仑》如今已成为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作为编剧,东生同志在多年以后出版了《中央领导与〈巍巍昆仑〉》一书。在这部回忆录中,东生记叙了其四处奔走,多方请教,听取各种批评和建议上千条,先后修改剧本12次的故事,也记录了中央领导对《巍巍昆仑》的热情关怀。
记得1958年5月,我的处女作《无产者》写成之后,我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拿着它去找剧作家林杉。当时,他正在莫斯科和苏联作家一起创作《风从东方来》电影文学剧本。百忙之中,他仔细看了我的剧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茅塞顿开,喜出望外。此后,我虽然写了几个电影、话剧、歌剧剧本,但我仍感底子很薄,功力太浅,还是一个没有入门的小学生。有一点帮了我的大忙,那就是我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我就是怀着这种求教之心去拜访陈荒煤的。1979年7月,去延安之前,我就看望过他。那时,他刚刚回到北京,暂时在文学研究所,等待落实政策。别后13年,他仍然记得“文革”前我对他说过转战陕北的故事。而且他告诉我,在十年动乱期间,他利用被“流放”的闲暇,阅读了大量回忆毛主席的书籍,得出的最后印象是:转战陕北这一段最适合拍电影!他要我其他什么也不要写,集中精力把这个剧本写好。他的话更坚定了我的创作决心。但是,电影剧本怎么写呢?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这么众多的领袖人物,如何驾驭得住?如何体现得既真实又生动?说实在的,我还缺乏信心。我需要有人指点,有人帮助。
8月26日,陈荒煤同志约我到和平宾馆面谈。此时,他已重返电影工作领导岗位,千头万绪,日夜忙碌,每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挤出了两小时,从晚上9点谈到11点,从电影要表现什么谈到剧本该怎么写——
转战陕北是最适合拍电影的,问题是怎么写?你要把《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伟大的转折》看一下,看看人家是怎么表现战争的。我认为,《伟大的转折》是苏联战争片当中最好的。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写斯大林的,但没有讲是什么城市。它虚构了人物,写了几个高级将领,各种不同的人物,但未出现领袖。这是故事片。日本电影《战争与人间》三部,有很多历史的真实故事,但通过一个财团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战争。把战争、财团、人这三者的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一家人的命运来表现历史。这是艺术的概括方法。你这个片子不可能用其他的故事来代替,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矛盾最集中,最激烈,很难设想用几个虚构的人物来贯穿。我觉得,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的真实来写,不需要在这之外虚构什么故事。
这个影片所表现的不是普通人的命运,而是要写高级领导人,写党中央。主要人物不可能是他人,只能以党中央几个主要人物采写。因此,要花工夫写中央领导的集体智慧,各自的性格,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共同努力,把形势扭转过来。当时,确实是两种命运的决战。能不能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蒋介石孤注一掷,毛主席坚持在陕北,拖住敌人,正是为了这个战略目的。主题不能写战略思想,但又不能不表现战略思想。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创造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改变形势?这不是靠主席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一个集体,中央的集体智慧。这个题材本身已经决定了主题——两种命运的决战,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党的领导核心——中央的集体智慧。问题是如何表现主题,完整地准确地表现主题。剩下的就是要写好领袖人物,如朱总司令把好枪留下,对警卫团的讲话,送望远镜,等等。要有细节,才有故事性。当时的故事本身色彩就很强烈,不需要很多虚构,只要概括得好。蒋介石眼睛盯着陕北,生死搏斗。故事很难虚构,问题是如何结构。如写得好,不会枯燥。如房东不知道住的是毛主席,小河会议时吃野菜,互相爱护关心,怕影响别人睡觉,等等。要扎扎实实写领袖、写人物,写活生生的人物,就不会使人感到枯燥。《列宁在十月》就写了攻打冬宫,很精彩。
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题材,不是叙述历史事实,而是写出历史事实中的戏剧性来。中央的集体智慧,同甘共苦,很有故事性。现在的难度还是在于如何高度的概括,艺术的概括。一部写不完,至少上下两集,三小时,或者两个半小时,即使长点也可以。有些可以虚写,不是按年按月写编年史,而是要浓缩。影片还是从延安撤退写起。延安失守引起了轰动,在解放区,在国内外,都是如此。如不从延安撤退写起,特定的历史背景、戏剧性就出不来。从延安撤退到反攻,这一段不是简单的,而是很尖锐的,表现中央如何扭转了历史的车轮。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不能虚构。
写这么大的题材,难度是很大的,但要下决心,不走轻松的路,只要能表现出当时中央领导班子是个什么状况,就会很生动。拍这个戏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你先把所有的资料汇总一下,搞一个年表,大事记,包括回忆录中生动的片段,先搞个详细的提纲,把意图写出来,对这场生死搏斗如何认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困难,分头发给采访过的同志,一边征求意见,一边动手写。要有个构思的轮廓,搞出个设计蓝图。
我从笔记本上几乎逐字逐句抄下了以上这些话,从中可以看出陈荒煤同志对我的谆谆教诲是多么亲切,看出他对转战陕北这部影片寄予的希望是多么深切。
(摘自《中央领导与〈巍巍昆仑〉》,东生著,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