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8日 星期五

    他们是怎样参政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故事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8日   12 版)

        五年一届的全国政协又到了换届之年。

     

        在过去的五年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每年都是一波三折。国际金融危机的动态演变和急剧深化,势必影响国内经济的顺利发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经济发展的拐点、节点、应急关头经受了考验,为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作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贡献。

     

    从一组数据说起

     

        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由92名委员组成,他们有的是工交、农林、财经、商贸、金融等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有的是来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功管理者和企业家。还有来自不同部门的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和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实力雄厚,代表性广泛。

     

        这五年里,他们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所做的工作,下列数字可使我们窥见一斑:

     

        ——承担了5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筹备工作;

     

        ——6场专题协商会中4场的具体组织工作;

     

        ——进行31项专题调研和3项跨年度调研;

     

        ——召开11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

     

        ——45场专题座谈会;

     

        ——4场专题对口协商会;

     

        ——举办或联合主办了14次会议或论坛;

     

        ——组织9次政协委员视察考察活动;

     

        ——向中央报送了36份调研报告、9份考察报告、92篇政协信息;

     

        ——2210人次提交了提案,其中作为第一提案人的有815件;

     

        ——委员个人或委员会专题组提交了137份大会发言;

     

        ——编发了21期《经济界委员通讯》。

     

    参政参到点子上

     

        在今年元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政协第20次常委会上,经济委员会谈到他们五年来参政议政的经验,令人印象深刻。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致力于探索在委员会的工作中实现协商民主效果的最大化。他们紧扣重点领域的改革议政建言。每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都亲自到委员驻地,同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经济委员会认为,这是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面对面进行对话和协商的最好时机。因此,他们总是提前搜集委员的意见和观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委员发言,同时也提前把有关情况报送给领导部门,以保证在有效时间里取得对话和协商的最佳效果。

     

        专题协商,是政协开创的实施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为了使这样的协商能够取得成效,他们不仅在协商前以全国政协办公厅的名义邀请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人面对面对话,而且提前把政协委员的发言提供给他们,以提高对话的质量。在协商中,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作用。

     

        “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为了充分发挥委员们的积极性,经济委员会一方面注重骨干委员的作用,实行专题负责人制,选择学识经验丰富、热心参与活动的副主任或委员牵头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创造条件发挥委员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集全体之力精益求精。让大家建真言、谋善举、献良策。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阶段,同时又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委员会为中共中央决策、有效应对经济困难和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大问题不回避

     

        人们至今还记得,2011年7月23日,在温州发生的因动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这一特大事故,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7月2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

     

        但是,这一事件不断发酵,舆论诟病不少,连带着铁道部主要领导人腐败案的披露,在对铁道部的工作发出一系列质疑的同时,对发展高铁也开始质疑了。

     

        高铁,在中国人眼里,曾经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标志;在世界舆论中,也是中国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象征。许多国际上有影响的媒体还把中国的高铁同美国铁路相比,津津乐道中国将以此为起点赶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7·23”事故发生后,一夜之间,世界舆论180度大转弯,对中国高铁评头品足的有之,冷嘲热讽的有之,幸灾乐祸的也非鲜见。

     

        中国应该怎么办?高铁还要不要发展?

     

        关注民意的政协委员迎难而上,全国政协经济专委会组织委员深入一线,对京沪、沪杭高铁进行实地考察,同各方群众进行座谈。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提出:高铁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投资拉动中的有效组成部分。

     

        专委会形成共识后,就起草给中央的报告。他们提出,铁路改革势在必行。在加快铁路改革的同时,应该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吸引民间投资,继续发展中国的高铁。他们的对策建议,很快就得到国务院的认可。

     

        调研报告的质量是评判委员会工作水准的主要指标。经济委员会众多调研成果的背后,正是凝聚、团结和激发委员能量的结果。

     

    及时应变握先机

     

        说到“2007—2008”对中国经济的挑战,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2007年,“经济增长过热,物价上涨过快”,几乎是百姓、官员和经济学家共同的担心。国务院及时调控,打出“双防”组合拳,防止“过热”、“过快”。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进入2008年第二季度时,南方一些中小企业传出了“开工不足”、“歇业”、“倒闭”等等令人忧虑的消息。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全国政协为了落实和推进“双防”,早早就已经决定在6月召开一次专题协商会,为政府建言献策,经济委员会承担了筹备任务。

     

        经济专委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官员们在调研中很快发现,尽管当时宏观调控是要防止经济增长过热、物价上涨过快,但在一些地方经济正在出现下行的苗头,必须采取措施提前应对。

     

        尽管6月专题协商会的主题早已确定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针对下行苗头出现的新情况,委员们的发言重点集中在,不同行业防止经济下滑的对策建议上。

     

        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调整“双防”的宏观调控方向的建议。当时他们明确指出,要防通胀,但更要密切跟踪形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出现快速下滑。

     

        后来,党中央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势头及其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提出了“一保一防”的新宏观调控目标。到这个时候,政协委员心头悬着的石头才落了地。(本报记者 倪 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