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自1月23日一版“观察”专栏《透过京城高档餐厅“最低消费”看奢靡之风》刊登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媒体同行和企业的热切关注,纷纷来电来邮,对畸高的“最低消费”等浪费现象提出批评。根据广大读者提供的线索,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反对铺张浪费”系列报道,对各个领域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进行揭示和分析。待系列报道发表数篇后,我们将与读者一起选出必须着力反对的“十大严重浪费现象”,一起探讨防范措施,进一步推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风气的形成。
日前,记者走进北京某饭店时,一个会议刚刚结束。饭店里的3名保洁员,正把没喝完的矿泉水倒进桶中,100多瓶矿泉水大都只喝了一点点,剩下的水装了3大桶。在北京西三环附近某酒店记者采访时发现,某行业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刚刚开完,服务人员在清理房间时发现,厚厚的会议材料被许多代表随意丢弃,造成大量浪费。
每到年底,各种会议扎堆。在会议中像这样的浪费还有多少?会议材料该如何准备?如何发放?记者进行了调查。
算一算:会议材料摞起来有六层楼高
日前,北京某大学学生肖亮协助导师组织了一场大型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会议浪费严重。
会前,他们根据与会人数制作并印刷了200本大会手册,每本足足有200页,还准备了200份演讲人发言稿、几十张制作精良的大会宣传画。此外,协办单位也送来了整整3大纸箱的彩印宣传资料;一些演讲嘉宾还特别带来了其所在研究机构的简介,复印后发给与会人员。结果,每位与会者领取的资料,加上附赠的笔记本,摞起来足有10厘米高。这些材料如果摞起来,高度将超过六层楼!
大堆制作精美的会议材料只是“让会议显得很高端,体现主办方很重视”的举措的一部分。肖亮告诉记者,会场外还要布置大展板,“多远都能看得清的那种”;主席台背后是整面墙的大背板;座位上还要准备一瓶矿泉水、一支铅笔和一叠便签纸。
然而,每一场报告结束后,会场上到处都是被丢弃的会议资料。最后一场结束后,更有许多人干脆把整个资料袋丢在会场。“这些东西最后都扔了。”肖亮可惜地说。
数一数:从去年12月下旬起天天有会
元旦前后,是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刘洋最累的一段时间。“从2012年12月下旬开始,几乎没有一天不开会的。”他拿出自己一周的日程表,周一上午9点的部门例会,下午3点,去分部参加项目通气会。周二上午10点,是总公司的汇报会……“一直到周五,时间早被瓜分完了。”
刘洋说,那段时间,自己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年底被逼成“开会达人”的,绝不止刘洋一人。记者在北京一家饭店停车场看到,各式轿车排列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饭店这天有十几个会议,小的几十人,大的有好几百人参加。
问及会议发不发材料时,饭店一名保洁员反问记者:“开会哪有不发材料的?”他说,最近一段时间,这里天天有会,差不多每场会议都会扔掉一大堆稿纸,还有的连会议材料都不带走,也只能扔掉。
听一听:怎样节约开会?
“希望能制作多元化会议材料供代表选择,以减少会议纸张浪费。可以考虑电子会议材料。”一位女士告诉记者。
如何节约开会?肖亮说,大会手册做成电子版提前发送给参会者不是更好吗?如果嘉宾的发言稿和资料确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主办方也完全可以在收集整理之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至于主办单位的宣传资料、嘉宾的个人介绍,网络上都可以查到,不必专门印刷出来。
一位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的大学教授也很关注会议的浪费问题。她说,这个问题还得从观念上改:“会议是思想的交流,讲那么多排场干啥?”她还补充举例说,出席会议都会发一个出席证,现在是越做越精美了,却只能用几个小时。
“一些大型会议,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北京开会,交通费、住宿费、材料费等不是一笔小的开支。”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刘金伟说,没有必要开的会要坚决砍掉,一些大型会议可改成视频会议,这样不仅效率高,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要进一步优化会议的规模和内容,进一步提升节约意识,戒除形式主义,要努力形成务实、节俭、高效的好会风。”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徐珂指出。(本报记者 李 可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