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5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拨开迷雾问“大道”

    ——读《文苑问道》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5日   14 版)

        捧读仲呈祥的《文苑问道》,有怦然心动的感受。收入其中的148篇文章,均是作者30年来发表在中央各报的短文评论,寄托着作者对中国文艺的独特发现和深邃思考。不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30年文艺观念的形成和思想走向,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理论家自觉的社会担当,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他对前人“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美学观的大加张扬,他对当代文艺“氛围说、宝塔喻、引领论”的精辟概括,他对当代中国文化偶像从鲁迅跌落到“小沈阳”的由衷担忧,他对错把低俗当通俗的愤然疾呼,他对中国电视“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直言批评,都作为一种智者的清醒之思在中国文坛发出久远的回响。

        当下中国文艺,缺的是有正确理论指引的批评,缺的是以思想和理论为基础的批评家,缺的是有“道”的批评家。《文苑问道》的书名,恰恰道出了作者的追求。敢问“道”在何方?仲呈祥用几十年的实践作出回答:这个“道”就在脚下,在不懈的学习探索中。书中大量的精辟言论和独到发现,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深入研究,来源于他对东西方美学比较研究中的新发现,来源于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探索和坚守。而这样的坚守,在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坛,显得弥足珍贵。

        当然,批评家发出中肯、客观的声音,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甚至要准备承担责难和非议。仲呈祥就是当下为数不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之一。30多年来,中国文艺空前活跃,以骄人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当市场的无形之手悄悄伸进文化领域时,当艺术作品被许多人混同于一般商品兜售于市场时,作家艺术家也常常陷入迷惘。于是,有导演大腕就公开地说:面对市场和思想的双重选择,自己无法拒绝市场的诱惑,只能选择经济利益的“有意思”,不能选择社会效益的“有意义”。这样的言论让人为一些文艺工作者放弃对高远理想和深邃思想的追求而忧虑。

        对于文艺领域纷繁复杂的现象,仲呈祥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凭着自己睿智的理论清醒,拨开迷雾问“大道”,向身陷迷雾中的文坛发出断喝。这部书就包含着他对这些现象的针砭和反诘。他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文艺观,认为中国文艺任何时候都决不能放弃对思想的坚守,都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唯“资本”的文艺越是繁荣,那么越是可能给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带来危机。有的创作者迫于市场的压力,正在不断地向“物性”退守。于是,低俗的搞笑,无聊的戏说,把浅薄当深沉,把玩笑当艺术,消解思想,解构理想,成为时髦。一些被冠以“文化英雄”式的人物,与那些低俗东西的制造者们,好像合谋似的一起来搅乱社会大众的审美判断。在有些人眼里,“轻松”或“放松”是对艺术的最高期待,“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无厘头成了艺术的终极目标。所以,一些作品突破道德底线,放弃艺术追求,以低俗不堪的打闹出丑和对八卦花边的狗仔式追问,来博取廉价的哄笑。在这种审美时尚的引导下,一些荒诞的离奇故事,一些格调不高的无厘头作品,便堂而皇之地进了书刊,上了网络,走进荧屏。种种情况,误导了人们对文艺繁荣的正确解读。仲呈祥认为,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而言,思想决定着精神生活的质量、方向和方式,如果一个作家艺术家把赚钱当做自己的唯一追求,将崇高的理想和深邃的思想弃之不顾,而津津乐道于日常生活庸俗的物质性,那么他们的作品决不可能传之后世,尽管他们可能赚个盆盈钵满,却难以赢得人民的敬重。

        总之,《文苑问道》凸显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当代理论批评家的家国情怀,表现了一个理论批评家的文化自觉。

        (陈先义,作者为《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