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5日 星期二

    经济观察

    农民工不应是城市“边缘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5日   16 版)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了50%,标志着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

        然而,不少专家都指出,我国的城镇化是“半城市化”,因为真正的城市化不但要让农民进城成为农民工,被统计为城市人口,还要让农民工变为市民。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完成真正城市化的关键一步,只有农民工实现了市民化,大量的农民工才能真正脱离农村和农业,“三农”问题才能获得根本性的解决。

        农民工怎样才能市民化?当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包括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只有对这些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农民工才能真正实现市民化。

        也有不少人担心,就算农民可以自由地迁徙到城市,享受到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他们中的很大部分人也有可能没有能力获得城市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而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这部分农民工仍然没能实现市民化。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贫民窟,这些迁徙人口非但没有实现市民化,反而成为城市“边缘人”,回不了农村也融入不了城市。

        近些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开始采取措施助推农民工市民化: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甚至取消中小城镇落户限制,中央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大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房供给规模,把农民工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范围;探索农民工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土地退出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家庭的资产收益等。这些措施除了放宽在城市落户限制外,还有很多“推”和“拉”的政策,但是最终决定农民工能否成功转为市民还依赖于农民工自身是否具备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当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大多从事初级体力劳动的农民工群体实现市民化,还需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实现职业提升。

        职业提升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载体和路径:一方面,农民工通过职业提升实现农民工人力资本升级,努力在职业发展上取得成功,获得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改善,从而实际上增强自身市民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提升更容易让整个家庭都融入到城市社区中,更容易实现各项权利。因此,职业提升是农民工市民化重要的助推器之一。

        为了帮助农民工实现职业向上流动以及有尊严地实现“城市梦”,要贯彻城乡统筹和新型城市化的指导思想,坚持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应实现包括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政策体系改革,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农民工自身的有机治理系统和支持体系。

        政府要将农民工职业提升作为富民工程的重要措施,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对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定位、路径安排等要有整体性规划与布局。

        贯彻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着力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农民工职业提升。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把农民工看成人力资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重视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实施,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和人际关系,为农民工提供人文关怀和精神支持。二是制定长远规划和构建美好愿景。长远规划注重凝结企业整体形象、企业理念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培育员工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通过愿景展示,让员工在企业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感到自己在企业有奔头、有价值。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培训的主体地位,实施职业提升计划。通过设置员工职业发展多重通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拓展员工发展空间,重塑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员工职业能力的培育为着力点,分阶段、分重点地推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升级,拓展培训方式、优化培训体系,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健全企业岗位晋降级体系,与绩效考核、薪酬体系配套实施,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实施“首席工人制”,为农民工职业发展构筑动态性和发展性通道。

        此外,还应帮助他们树立入城随俗的家园思想,卸下包袱,调整和转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农民工要自强自立,克服过客心态,增强在城市中的政治参与和公共行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方面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内涵转化,利用更多时间和机会发展自身,成为合格的市民。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曾福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