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31日 星期四

    青春的释放与成长的考验

    作者:许柏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31日 07版)
    《全城高考》剧照

        为践行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华影公司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不断加大重点国产影片的宣传和发行力度,2013年伊始,举办了“2013年迎春优秀国产影片看片推介会”及一系列优秀国产影片的首映式、见面会等活动,其中,青春励志影片《全城高考》以清新亮丽的风格、独特的社会视角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本报特刊登该影片影评供读者赏析。

     

        高考期的那些十七岁的少男少女,那些煎熬着的日日夜夜,以及那些不大不小的是是非非,也就是高考那些事儿,说也说不清楚,谁还愿意说清楚?可是有些事随着岁月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这“考试”成为了一种社会存在,成为了一种“社会考验”。这其中有成长的考验,选择的考验,更有生活的考验,情感的考验,规则的考验等。“考”的“试”的是学生;“考”的“验”的是社会。这就是赵葆华、李质朴编剧,钟少雄导演,方中信、乔乔、谭希杰等主演,由金马伯乐亚洲影视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的故事影片《全城高考》,给我们呈现的深刻主题和丰富影像。该片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通过十七岁学生任雪、林叶、贺帆、秦鹏等高三应考的少男少女,在高考倒计时30天内发生的或与学业选择、或与人生方向、或与个人情趣、或与父母关系、或与经济利害有关的故事,展现了四个家庭的寻常而激变的关系,聚焦范义本老师的精神世界与人格向度。正是通过这些人物集中发生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当下社会发生着裂变,或成长性嬗变,或断裂性骤变,或选择性渐变。体现在十七岁少年男女的身上,又集中挤压在“高考”上。高考成为了“成长”的经历,成为了生活的设定,成为了人生的故事。影片探讨了社会发展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少年成长问题等等。更重要的是,本片是少年成长的心灵追索和青春释放,是展现少年、理解少年、关怀少年的代言代情之作。

     

        影片的看点在于深刻而准确地把握社会的现实关系。《全城高考》,直击“高考”,直面社会,直达心灵。在一个班级中,特别是集中在任雪、林叶、贺帆、秦鹏等同学身上,他们所处的家庭要么是父母离异的家庭,为挣到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而在底层挣扎的家庭,要么是有着海外关系、强送女儿到美国上大学的家庭,悠然自得、循着自身志趣与内心节奏创造并感受生活的家庭等等,大多数是破碎的家庭。家庭的矛盾、社会的变迁、高考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同一时空向这些少男少女挤压过来。我们敬佩影片的主创们对社会的发现,对少年成长艰辛的体察,更感怀他们的艺术良知。

     

        影片的成功更在于塑造了有血有肉、有性格依据的理想人物——范义本老师。范老师的人格特征,具有内在性、社会性和理想性。这个艺术形象的独特价值在于,他身处在变化的社会中,又聚焦于“高考”的敏感期;他有着自己的社会使命,又有着独立的人格;他要感知十七岁的少男少女们,还要体察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他要继续自己的成长,还要担当清晰的社会角色。他平下身来与学生们平等相处,甚至无法回避与学生“斗球”“斗词”“斗唱”;他向学生们发火,他也会自我检讨,甚至到操场上雨中跑步以自责。然而,他呵护着他的学生们,努力同他们一起成长。他不仅努力教学,教授学生们知识,盼望他们考取重点大学,开拓人生更为广阔的成长道路,而且关心着、弥合着、救赎着一颗颗受到伤害的心灵。他冷静理性地看待“高考”,将高考看作一种成长的过程、打拼的考验。但是,他努力驾驭着“高考”的帆船,不使“高考”走向畸形与变态。他对事实上放弃高考而走上“网络创作”道路的秦鹏给予认同和肯定,表明了人生道路选择的多样性。正是这样的境界与人格,使得他的学生们顶住了成长中的风风雨雨,削减了阻碍乃至摧残少男少女们成长的种种“负能量”,使他们获得了自由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正是范老师这种“理想人格”,给社会以方向,给人生以温暖,给心灵以阳光,给创伤以修复。在社会发展中,在少年成长中,在心灵矛盾中,范老师起着弥合、救赎、托举和抚慰的作用。他是社会裂变中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

     

        影片的叙事与艺术建构也值得我们借鉴。在营造了“高考”的叙事空间和紧张气氛之后,镜头一转,直插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处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世界,既有强烈的故事性,又有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既从“高考”管窥了社会,又从“社会”俯视了高考,得出了对高考、对社会的新的理解与认知,富有形象、富有理性、富有发现。而在戏剧高潮处、在细节给力处,都彰显出范老师的性格力量和精神向量,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影片的叙事与人物塑造,不避矛盾,凸显性格,不以“事件”为依托,而以“人物”为主脉;不落“观念”之窠臼,顺应“生活”之逻辑。

     

        影片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十七岁少男少女们的世界,而且是在对他们狐疑不断的今天。可是,孩子们喊出了“我们长大了,我们自己会负责”的成长心声。是啊!我们全社会都应当听到这种心声!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