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月25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1月24日一大早,家住金山区亭林镇亭北村21组的章明宝就坐车赶到了镇上的社区文化中心。这天是2013年上海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的日子。社区文化中心里人头攒动,挤满了四邻八乡的村民,沪剧、滑稽戏、越剧、杂技、魔术轮番登台。
这边文艺演出热热闹闹,那边义诊、咨询、理发、维修、写春联、赠书忙个不停。来自文化、出版、科技、教育、卫生、司法、计生、共青团、妇联等系统的300多名专家学者“摆摊设点”,一刻没歇着。一上午,华山医院骨科大夫汤起亮的桌前都没断人。市卫生局组织了近百名来自知名医院的医学专家为村民义诊。市科委赠送的多功能有机肥、园艺作物新品种种子种苗,很快就被村民一抢而空。市农委的“12316”上海三农服务热线现场技术咨询、市妇联的“母亲健康爱心车”、新华书店和东方书报亭等“摊位”,也引来不少村民驻足。
“三下乡,要把农民最需要的送到身边,做好服务,农民才欢迎,才能有实效,这样才能常下乡、常驻乡、常在乡。”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燕爽说,上海近年来一直着力健全“三下乡”工作长效机制,拓宽下乡途径,完善下乡政策,探索建立服务“三农”的常下乡工作机制,把“三下乡”与业务工作、和谐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集中示范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下乡”的日常化和常态化。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起,上海将一年一次的集中示范活动,延伸、拓展为每季一次的专题集中示范活动,变“每年一歌”为“四季放歌”,坚持“三下乡”活动主题化、品牌化、项目化。活动效果好不好,上海也请老百姓来监督。当年的“三下乡”项目,都会在报纸上刊登,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年底则会上报项目完成情况,没有完成的要说明原因并明确完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