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6日 星期六

    观 点

    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变革

    作者:于运全 袁 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6日 06版)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可用三个词来概括:全媒、全民、全球。国家形象传播所将要面临的,实际上是成长在新媒体变革基础上的全球传播环境,而全球性国家形象将主导国家形象变革的趋势。这必然给国家形象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新媒体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主流方式 近两年针对国家形象的调查发现,选择互联网新媒体的民众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达到67%。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了解我国的首要渠道是互联网,达到78%,如马来西亚有84%的民众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印度和南非分别达到75%和76%。发达国家首要渠道仍是电视69%,互联网58%紧随其后。

        从我国媒体海外发展的情况看,我国网络媒体在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在印度、南非、肯尼亚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我国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在肯尼亚,了解我国信息的渠道除了当地媒体,我国网络媒体排在第二位,已经超过了西方媒体。可见,新媒体已经重新定义了国家形象传播的方式。

        国家形象的传播主体从政府走向社会 一直以来,国家形象的传播主要以政府和官方媒体为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在快速改变着这一传统现实。新媒体推动了舆论话语权从国家向社会转移的趋势,官方媒体的话语权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传播主体分享。在诸多社会公共事务上,新媒体传出的社会大众声音往往引导舆论,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如新浪微博的壮大,借助这一传播平台,来自社会的声音同样分享了更多的话语权。不难想象,舆论话语权从国家向社会转移的趋势成为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这对政府新闻发布会、电视等传统的国家形象传播行为带来了挑战。未来,国家形象的传播必然需要多方面发挥多种社会传播主体的作用。

        拼图式国际传播领域向全球性传播领域转变 国家形象的传播一直面临着诸多传播壁垒,如各民族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各国不同的新闻管理和媒体准入政策等,各国都在维护自己传播领域的独特性,像拼图一样组成了国际传播领域。但是,新媒体在飞速地打破国界、语言、文化、宗教、管制等传统传播壁垒,由此导致原先彼此分割、拼图式的国际传播领域逐渐相通,全球性的传播领域在迅速成形。

        这一正在形成的全球性传播领域,基于互联网媒体的强大生命力和穿透力,在同化各国传播领域的基础上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全球传播规范和全球传播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形象本身的国际作用会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同彼此隔离的国际传播领域相比,全球性传播领域会放大国家形象的正面效应或负面效应。比如在全球性传播领域中,外部舆论对国家和政府形象的负面传播,通过新媒体会直接影响一国的内部政治社会运行。

        全球性国家形象的权力色彩更强烈 一国的国际形象具有多重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形象,很多人认为,统一的国家形象是不可能的。但随着新媒体推动全球性传播领域的壮大,这种多重性的地区性国家形象正在发生局部融合,即使各国仍保有侧重面不同的国家形象,一国统一的全球性国家形象仍会逐渐壮大并占据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全球性国家形象的具体内涵并不局限于某一国的内部事务,而是围绕全球性传播领域中的公共事务展开,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金融危机、核不扩散、民主人权等全球公共事务。由于带有浓厚的公共关切,它对一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则远远大于体现国家和民族独特性的国家形象。由此,全球性国家形象的权力色彩远远超过后者,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利益的重要权力。

        可见,国家形象传播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就是面向成长于新媒体基础上的全球传播环境,如何打造本国的全球性国家形象。话语权从国家向社会的转移,国际传播领域向全球性传播领域的转变,全球性国家形象的逐渐形成,这些国家形象传播的变革才都刚刚开始,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做好准备,发展新媒体中的国家形象,提前布局全球性传播领域,构建面向全球传播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