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弘扬闽都文化,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1日   03 版)

        1月20日举行的“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话题广泛,激起阵阵掌声。

        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工委书记朱华在致辞中指出,福州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之美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给福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闽都文化是福州根之所系、脉之所存,福州的发展离不开闽都文化的强力支撑。我们将以论坛为契机,认真汲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做大做强闽都文化品牌,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辉映、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传统文明相融合的文化强市,为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报总编辑何东平在论坛发言中说,“文脉如闽江之源远流长,文气如茉莉之清新高雅,文明如榕树之枝繁叶茂,文化如东海之有容乃大”,提及福州,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这些美好的印象和元素。作为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变革中,闽都文化熏陶造就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催生了新世纪的维新思想、改良实践以及革命运动,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闽剧、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响亮的文化名片就是闽都文化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突出体现,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闽都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是沟通闽台两岸乡情、海外华人华侨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挖掘闽都文化的内涵,探析闽都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促进福州文化强市建设和整个海西地区的发展,对于丰满中华文化的形象、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一张以建设“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为使命的报纸,光明日报长期坚持以思想文化为宣传报道特色,并在积极推动思想文化事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本报十分重视闽都文化研究,愿意为闽都文化研究和推广搭建舆论平台,与各方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学部委员陈祖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李长莉,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卜宪群、毛佩琦、李治亭、李世愉、李红岩、黄兴涛、李帆、陈其泰、游彪、郑大华、马勇、仲伟民、李文、彭勇等专家提交了学术论文。他们从不同专史和断代角度切入,既侧重于闽都文化的不同层面,又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互为补充;既对闽都文化特质、发展历程、历史定位等进行总体论述,又对福州历史名人、船政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与中西交往等作了具体考察;不仅描绘了近现代福州的变迁和闽都文化的发展,而且将视角延伸到秦汉时期的闽越文化,方法多元、视角新颖,丰富和深化了闽都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拓展了闽都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今后推进相关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闽都文化研究会会长练知轩、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主持论坛并作学术总结。

        (本报记者 户华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