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日

    编辑絮语

    走近诺奖作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研究与评论”出版前后

    刘硕良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0日   05 版)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研究与评论》丛书

    刘硕良 主编 漓江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推出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自1982年冬酝酿策划,1983年6月头四个品种——《爱的荒漠》《蒂博一家》《特莱庇姑娘》《饥饿的石头》问世,到2012年已有30个年头了。30年来,这套大型丛书已出版82卷,即82位诺奖作家的代表作都在丛书中单独出版了一卷,占到了获奖作家总数的75%。

     

        30年寒来暑往,岁月沧桑,期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漓江版“诺丛”一度延缓了前进步伐,但总体来说,丛书取得的成绩是可观的,能够载入史册。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我国对现当代外国文学的译介能达到漓江版诺贝尔丛书这等规模的大型丛书并不多见。一家新兴的偏僻小社敢于解放思想,冲破阻固,在一大片尚未被普遍认识甚至存在着偏见误解的陌生领域,组织众多优秀翻译家专家深入进去,把其中大量的优秀之作系统地、成规模地引介到中国来,不仅为我国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新的参照和借鉴,而且有助于国人开阔视野,丰富审美体验,形象地、具体地认识外国特别是西方现当代社会生活和文明状况,其意义是广远的。

     

        有新声必有知音。丛书自出版就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1990年举行的全国首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评奖,诺贝尔丛书因未出齐而以单品种参评,结果福克纳卷《我弥留之际》、莫利亚克卷《爱的荒漠》、阿斯图里亚斯卷《玉米人》同获一等奖,占一等奖图书总数的14%。诚然,一套有价值的大型丛书的推出,一个有作为的出版社品牌的构建,只有出色的创意是不够的,还须有得力的执行和坚守。2011年,漓江社新任社长郑纳,意识到继续出版诺贝尔丛书和恢复与加强外国文学出版的重要性,邀我这个老迈之人为此再走一程,并具体提出要在2012年年中举行活动,纪念诺贝尔丛书出版30周年,届时要编辑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研究与评论”丛书。这就是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的由来。

     

        由于评奖档案保密50年的严格规定,人们要获知诺贝尔奖作家的获奖信息,除了直接读他的作品之外,公开的、权威的来源就是瑞典皇家学院的评奖公告和评委代表所致的授奖词与作家本人或作于当场或作于其他场合的获奖演说以及随之发布或媒体披露的作家自传、年表、访问记等。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获奖作家的基本依据和重要途径与桥梁,将它们连贯起来解读又是认识一百余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貌和发展历史乃至世界文学潮流必不可少的线索与资料。现在呈献给大家的是一套已有多年积累,内容比较齐备并达到较高质量的图书。其特点概述如下:

     

        一是全。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直至2012年,从法国苏利·普吕多姆至中国作家莫言,112年来的109位获奖作家的传略(小传、自传等)及其著作年表或生平大事年表,还有一些访问记、演讲等有关信息资料都尽可能找齐了。112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情况,在本书中都有很大展现,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只有极个别作家的某一方面资料或由于当时没有发布或由于多方查找未果而付之阙如。分别选自漓江版诺贝尔文学奖丛书、词典和《外国名作家大词典》、《外国妇女文学词典》等书的传略资料以及采猎更广的有关访谈与著述文字,使作家的风貌得到了更具象更有立体感的呈现。

     

        二是精。所收译文大多出自研究有素的专家之手,而且经历了出版的考验,较为可信可靠。丛书译者高明云集,阵营强大,一些著名专家如黄宝生、陆建德、余中先、高兴、傅浩、邓中良、钱定平等,没有直接参加丛书作品的翻译,却参与了同样精彩甚或更为难译的授奖词答词和传略、访谈之类的翻译与组织,从而大大提高了漓江选本的质量。

     

        三是特。即有漓江特色——主要是发出了中国学人的声音。三大选本中的第三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都是中国翻译家和学术界专家撰写的精心之作,以译序居多,也有的是发表于其他地方的评论。八十多卷丛书译本的前言,如董衡巽论海明威、李文俊论福克纳、柳鸣九论罗曼·罗兰、郑克鲁论杜伽尔、杨武能论托马斯·曼、绿原论米沃什,等等,早已为广大读者和学术界人士所激赏。这些体现了中国视角的评说,既能帮助读者走近诺奖作家,也为我国系统研究诺奖文学开了先河,做了积淀,在理论认识和文献资料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