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关龙、宋正海、刘长林主编的《自然国学丛书》第一辑前些时候出版了,这是一辑很有价值的书。
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被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史学、文学、艺术、人生哲学等内容,大多数涉及传统文化的图书也都集中于这些领域。相比之下,《自然国学丛书》就显得另类,它所关注和用力的是传统国学中不为人们所注重的自然与科技方面。其实,这些内容与人文学科的内容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者们称之为“自然国学”。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农学、医学、天文、历法、地学、数学、运筹学、工艺学、水利学、灾害学等领域,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取得了灿烂的科学技术成果,同时也在自然观方面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孙关龙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至少从有甲骨文记载的商周至17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500年的两千多年中,中国的技术和工艺发明成果约占全世界的54%;现存的古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文献数量,也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是难得的自然国学资源宝库,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自然国学研究应该成为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开拓和深入开展自然国学研究,把物化在中国传统科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把散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科技知识整理出来,不仅能从新的角度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且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创新,有助于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正如孙关龙、宋正海所说:“自然国学的提出,是百年国学发展的必然,是百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发展的必然,是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学术创新的鲜明风貌
《自然国学丛书》力求以全新角度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力求以全新角度介绍和普及中国古代自然观知识,为当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一系列新的思路、新的“基因”;力求每一部著作都是学术研究的新课题、新领域,都是创新性学术研究的成果,做到“观念新、角度新、内容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这也正是《自然国学丛书》的灵魂所在,是该丛书最大的特色。仅就以下几种著作,便可领略该丛书学术创新之鲜明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国学概论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构建了自然国学的学术框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如提出了中国文化史四阶段说,即把中国五千年学术文化史划分为巫学阶段、子学阶段、经学阶段、国学阶段等四大阶段。其中“巫学”概念的提出,为学界首创。又如该书作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入明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把明代的科学技术划归为缓滞阶段(杜石然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科学出版社),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种认识“对晚明六大科学著作的价值低估了”,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晚明六大科学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吴有性的《瘟疫论》)是中国乃至人类古典时期的高峰,有的著作则已显示出新时代的新声,说明当时中国已处于科学革命的前夕。《潮起潮落两千年——灿烂的中国传统潮汐文化》,是对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潮汐文化和潮汐学成果进行全面学术总结的专著。该书通过追溯中国古代关于潮汐现象的各种记载,提炼出其中的各种科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潮汐学史和潮汐文化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绚丽的观潮文化、先进的潮汐理论、严重的潮灾、雄伟的海塘、广泛而巧妙的潮汐利用、种类繁多的潮汐表以及独有的潮汐文物等。该书还对历史上元气自然论潮论与天地结构论潮论的千年争鸣,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潮论为什么没有产生出近代潮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通过对圆明园文化意象的解读,尝试恢复当时建园者的文化理念,探索园林艺术背后的自然哲学和精神信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该书首次对圆明园四十景的规划思想进行系统解读,从以“九州清晏”为中心的九州九岛解读出传统文化中时空结合的宇宙观;从九州九岛西北乾地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景区解读出儒、道、佛三者交融的精神文化;从九州九岛北部的景区中解读出“农心立人,耕读立行”的传统耕读文化;从福海景区中解读出壶中天地和蓬莱仙境等中国古代神话文化,展现出圆明园作为“宇宙和天下的蓝图”的“东方梦幻”艺术的文化内涵。
坚守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
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自然国学的复兴,成为时代大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自然国学丛书》旗帜鲜明地张扬中国传统自然国学,并汇聚了我国自然国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主要的学术力量,无疑是坚守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人文传统,到底有没有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一系列伟大成果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中国固有的科学传统、科学理念和认识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乃是自然国学研究的重任所在,亦是《自然国学丛书》的题中之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通过阐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观在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中医药、冶金、器械、水利、阴阳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显示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归属于与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有很大差异的另一个科学技术体系,而且证明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有优胜于西方科学技术体系的地方,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庄子自然观》,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将庄子的自然观放在古代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广阔视域中加以审视,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对庄子的自然观进行梳理和总结。该书特别注重庄子自然观中超越时代的思想和预见,提出两千多年前庄子就认识到人类社会20世纪中期才认识到的自然物因为对人有用而中道夭折不能尽天年的基本事实,揭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庄子也提出了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物得以尽天年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提出了“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生态智慧主张,为当今人类社会摆脱生存困境,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想营养。
复兴自然国学、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正是《自然国学丛书》的使命所在。
(作者为海天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