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文化聚焦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

    傅 谨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9日   09 版)

        最近,白先勇先生荣获“太极传统音乐奖”,我很荣幸担任他的推荐人。这个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和团体,白先勇先生获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与演出,堪称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典范。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向我们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古老的艺术在今天仍然可以唤起青年人的热情,证明了人类最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价值。面对全球化和社会多元的冲击,身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对经典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经常心怀疑虑,但青春版《牡丹亭》告诉我们那些怀疑是不对的,古老的、传统的和优秀的艺术确实有其价值,无关时代变迁,超越文化籓篱。

        青春版《牡丹亭》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成功的标志有很多,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众媒体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诚然,青春版《牡丹亭》在8年里演出200多场,令人瞩目,但就在这8年,戏剧界还有演出场次更多的剧目,文化部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给我们提供了部分优秀剧目的目录。确实,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呈现非常出色,但是,客观地说,最能代表中国当代戏曲舞台表演水平的,在昆曲界要首推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把眼光扩大到整个戏曲界,更有以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然而所有这些演出场次更多和更具艺术水平的戏曲剧目,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影响都不能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比。

        青春版《牡丹亭》真正超越戏曲界其他优秀剧目之处,在于它受到媒体与社会的普遍关注,近20多年里,从来没有一部戏像青春版《牡丹亭》这样受到媒体近乎狂热的追捧,而且出现了大量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版物。青春版《牡丹亭》还逐渐成了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学者们偏好的研究选题,每年都有很多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论文。青春版《牡丹亭》让戏曲重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成功地使昆曲回到主流媒体的视野中。我们看到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巡演,所到之处无不轰动,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戏曲、尤其是昆曲早就已经不是青年人的欣赏对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媒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很强的关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那些走进剧场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因为受到了媒体的引导,而不见得是因为他们对昆曲以及《牡丹亭》真有多少了解,更谈不上爱好。

        所以我们很难从艺术层面界定青春版《牡丹亭》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近二十年来,戏曲界在创作演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硕果累累,仅《牡丹亭》就有许多版本,但问题在于如此之多的优秀剧目,并不太为社会关注,为公众所知,更没有得到大学生们如此的青睐。这才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历中需要深究原因的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个奇迹。媒体论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多认为是由于白先勇在传统经典《牡丹亭》中倾注了“现代意识”,是对传统经典大幅度“创新”和改造的产物。这可能是有关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误会。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无可超越的巅峰之作,昆曲从明末清初形成了成熟而完美的表演规范。从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白先勇就始终在努力恢复并重现昆曲传统的表演美学,强调要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昆曲和《牡丹亭》,在剧本处理上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面貌、只删不增;并且,鉴于昆曲表演传统在当代渐次失落,他特别聘请了汪世瑜、张继青等一流的昆曲表演前辈艺术家手把手、一招一式地训练和指导年轻演员。因此,与其说青春版《牡丹亭》是在创新,还不如说它恰是这个时代戏曲界少有的尊重与契合传统昆曲表演美学的范本。

        我们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完全归之于昆曲剧本的精彩、表演的精美与传统的深厚。昆曲的衰落已有漫长的历史。民国初年北京不少文人曾经因为出现了韩世昌而激动,但昆曲并没有因韩世昌而复兴;1920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演员是戏曲表演领域的神话,但他们只能在上海“大世界”这样廉价的娱乐场所演出,最后甚至沦落江湖。解放后上海戏剧学校培养了昆大班、昆二班,还有稍后其他机构培养的“世”字辈和“继”字辈等,却未能阻止昆曲市场的急剧萎缩。一个多世纪以来,昆曲始终代表了中国表演艺术最高水平,它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也一直得到戏曲界内外的认可,却屡屡受挫于市场,这是昆曲的历史宿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可理解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有多偶然。当白先勇先生选择了苏州昆剧团这个演员水平并不突出的剧团合作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它后来的辉煌。但是8年来,白先勇和他的团队确实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奇迹般地让昆曲这门一个多世纪里始终命悬一线的传统表演艺术样式,获得了新的生命,站在了当代社会的舞台中心。

        如果要准确地描述青春版《牡丹亭》获得的成功,那么,与其说这是艺术领域的成功个案,还不如说它是传播学领域的成功个案。青春版《牡丹亭》既有赖于昆曲艺术和《牡丹亭》原著的精美,同时附加了白先勇先生的个人声望,又恰遇传统艺术逐渐复苏的特殊契机,风云际会,共同造就了这个传奇。

        当然,无论是昆曲艺术的悠久传统和难得的时代机遇,都不能遮掩白先勇以及他的团队对昆曲当代传播的杰出贡献。白先勇在主导创作与演出青春版《牡丹亭》时,抱持一种坚定的理念,那就是对昆曲艺术的当代魅力充满信心,这样的文化自信,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然而,仅仅有自信还不够。为最好的艺术做最好的传播,才是青春版《牡丹亭》取得卓越成功的关键。有学者把白先勇和他率领的创作群体看成一个极优秀的“现代制作人”团队,我觉得这是非常精到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过程中的担当,就是现代艺术营销市场中制作人那样的角色,况且,他在文学创作中积累的声誉与影响,意外地成为促进青春版《牡丹亭》传播的重要辅助因素。普通民众对完美精致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的想象,浓缩和投射其上,更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幸运。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明白复制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传播模式有多么困难。然而,只有我们通过具体分析,清楚地认识到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才有努力的方向。我们呼吁国内外像白先勇一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能够更多地关注与参与昆曲以及其他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的创作与传播,同时有更好的制作团队,更多地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让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的时代,得到更多关注,焕发勃勃生机。尤其是在传统艺术“走出去”的努力过程中,汲取其经验,少走弯路。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